仍需重視傳統產品的技術升級
-
國際金融危機對汽車產業的沖擊是相當嚴重的,各國政府都在出臺救助計劃,采取措施挽救處于困境中的汽車產業。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究是這些救助計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都希望在傳統產業經歷重大的打擊之后,能夠在新興的領域占據優勢。汽車產業一場新的洗牌正在進行。
我國政府也不例外,國務院日前批準頒布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對新能源汽車在未來三年內的產銷規模提出了具體目標,包括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推廣使用范圍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提出了原則要求。近年媒體輿論也都對新能源汽車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所有這些都給人們一種感覺:在汽車產業中,對傳統產品的一場革命馬上就要來臨,新能源汽車的時代指日可待。
事實可能并非如此。不久前,一位民營企業老板想投資生產汽車燈具,征詢我的意見,擔心今后幾年新能源汽車大量生產后,傳統汽車會沒了銷路。雖然這涉及的是投資決策,卻反映了一些人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狀況還不太了解,存在模糊認識。另外,我也曾向一位發動機企業的工程師了解他們進行技術研究的情況,據說他們主要是應付眼前的生產,基本不做基礎技術的研究包括提高產品性能的改進工作。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被提出來了,即傳統的汽車產品包括一些傳統的零部件總成的生命期還有多長?我們還要不要繼續做技術改進的工作?如果這些傳統的汽車確實會不久之后退出歷史舞臺,那我們將皆大歡喜。我們不用因為達不到國Ⅲ、國Ⅳ排放標準而大傷腦筋了,不用去為降低發動機的油耗投入研究精力和資金了,一切難題和技術瓶頸都將因為新能源汽車的出現而迎刃而解。然而,憑我的直覺,我們可能不會這么幸運。
內燃機存在了120多年,雖然不可再生能源決定了它的壽命,但是在三五年內就明確奠定內燃機壽命的時間表還為時過早。實際上,新能源汽車從技術研究到產業化、再到替換傳統汽車產品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我們不要天真地過早放棄或減緩對傳統汽車產品的技術升級工作。我們擁有龐大的傳統產業,我國的產品技術水平和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其技術性能還有相當大的潛力可挖。因此,繼續加大對傳統汽車產品的技術投入,繼續加強對節能、減排的技術攻關,趕上或縮短與國外的差距,仍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當然,作為中長期發展戰略,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究、使用試點給予大力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日前,國家已經出臺了鼓勵使用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政策,將會對其使用推廣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生產商,我們應該抱著對國家和用戶負責的態度,以踏踏實實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方法,把產品工作做實,少說多做,克服浮躁心理。同時,我們對傳統汽車產品的技術進步也不能忽視,國家仍然應該支持和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若干共性關鍵技術平臺、開展技術研發工作,對傳統汽車產品進行升級換代,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規劃》的出臺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為了正確地理解《規劃》內容,有關政府官員或專家應該出面解讀《規劃》,以便更好地、全面地貫徹,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的長足發展。
(本文作者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