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都”清遠再生銅危機四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有色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有關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進口廢金屬約需要繳納17%增值稅,而其他主要廢金屬進口國家進口廢銅只有5%稅負,進口廢鋁零稅負。有銅企稱,這讓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
上世紀70年代,清遠再生銅產業有了初步的發展,從小打小鬧的家庭式作坊,到如今一路走來發展成華南地區最大的廢銅加工、貿易集散地,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再生銅產業集群。再生銅產業也一度成為清遠最有潛力的支柱產業之一。
然而今年年初,有消息傳出,清遠云銅再生銅項目年后暫時停產,甚至停止了廢銅的采購,行內外驚愕。盡管有媒體稱,清遠云銅的停產已經不是首次,去年五月份江西銅 業清遠再生銅項目一度停產,甚至更早在2011年下半年清遠云銅也曾經停產。但是企業反復停產折射出的行業危機讓人擔憂。據某媒體公開報道數據顯 示,2008年至2013年的清遠再生銅產量逐年遞減,分別為:86萬噸、75萬噸、68萬噸、50萬噸、42萬噸和40萬噸。讓清遠再生銅企更為焦慮的 是,今年3月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德國期間,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發表《建立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簽約項目中再生資源項目來自廣東。作為此次簽約的10個項目中唯一涉及節能環保的項目,中德資源再生基地落戶廣東揭陽。與名不見經傳的揭陽相比,清遠作為享譽多年的“中國再生銅都”難掩被“落單”的失落。
為探其究竟,我們的人也通過多方打聽得到,目前廢銅供應緊缺,迫使銅企削減產能。原料短缺狼多肉少導致企業的產能縮水。
清遠地區國際競爭力的淡化。清遠市再生金屬產業在國際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東南亞國家,如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2013年,清遠市乃至我國大 部分再生金屬企業的進口量大大縮減,而印度、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卻伺機大量進口有色金屬廢料,對方門檻又低,還有補貼,原本進入中國的原料很快就流進 了這些國家,助長了其發展態勢。有數據顯示,我國進口廢金屬約需要繳納17%的增值稅,而其他主要廢金屬進口國家進口廢銅只有5%的稅負,進口廢鋁零稅 負。有銅企稱,這讓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另一方面,海外國家重視再生資源,減少資源外流,而國內廢銅需求大,自給率低,對外進口依賴度高。 以前貨源價格意思一下就行了,現在外國人也學精了,不但壓貨要價還可能會摻假,導致銅含量不夠,索賠起來麻煩,又增加時間成本。由于國外債務危機,經濟環境不好,他們也重視再生金屬資源的回收利用,還研發了現代化設備。再生銅作為國家戰略性資源也受到重視,也就減少了銅廢料的流出。
高進口關稅也是銅企抱怨較多的問題。據了解,我國進口廢銅的關稅比較高。有企業稱,在未核算通關費用之前,大部分品種的進口廢金屬仍然是有利可圖的, 可是一旦加上通關費用,價格就立即形成倒掛。清遠再生金屬行業商會報告也提到,清遠再生金屬行業企業稅負較重。綜合企業所交稅費,清遠市企業所交稅費比例 占營業額的1.6%—1.7%,而佛山南海等 地區的為1.2%—1.3%,平均每噸相差300元。加之佛山南海等地區同意將廢六類的納稅主體放在整體稅負較低的進出口公司,這較之前只允許廢六類的納 稅主體放在定點企業降低了很多的經營成本。還有清遠市金融環境欠佳。一方面,企業融資困難,影響擴大運營。清遠市銀行的授信條件和授信額度,尤其是國有四 大銀行,較珠三角地區的銀行差距大;另一方面,清遠市銀行的金融產品不夠成熟,企業在外匯方面成本比其他地區較高,增加了企業資金成本。最后,銀行普遍認為廢五金拆解是高危行業,對該行業的支持態度很謹慎。
最近這幾個月全是虧的,盡管如此,銅企也不能壓貨。因為資金要周轉,工人不能等。清遠再生銅產業一直是兩分天下的局面:園區與小作坊。在市場行業不景 氣的情況下,園區內的銅企與小作坊式企業相爭不具優勢。正因為這些不規范,對正規經營的企業打擊很大,企業的經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然而,今年2月,“清遠云銅再生銅項目年后暫時停產,甚至停止了廢銅的采購”的消息再引起行業關注。更有業內人士認為,清遠再生銅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 境。事實上,從2012年初開始,陸續有媒體報道稱,清遠石角一些從事廢銅加工的企業紛紛關門大吉。據某媒體公開報道數據顯示,作為享有“中國再生銅都” 美譽的清遠地區,再生銅產量已連續多年下滑。
今年的廢銅加工行業也不是很樂觀,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特色強強聯合,加快引進與走出去相結合,發展具有清遠銅都特色的銅加工行業,讓清遠銅都的美名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