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需跨越新一輪刺激
用“脆弱”來描述當前全球經濟的經濟形勢,似乎再貼切不過了。近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目前的全球經濟復蘇較幾個星期前許多人的預期更加糟糕。
美國《時代》雜志的文章稱,整個全球經濟復蘇已經精疲力竭,即使是強大的中國也不能幸免于難,反而是雪上加霜。
文章稱,中國6月采購經理指數(PMI)跌幅超過預期值,意味著未來幾個月工業生產將會放緩。更不幸的是,北京嚴格控制信貸(包括國有銀行信貸)的措施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經濟復蘇。高盛上周下調了此前其對中國2010年GDP的預期,從11.4%下調至10.1%。
最近,中國高層密集調研經濟形勢,引起各方關注,被認為是對上半年的經濟發展形勢進行整體性評估,以及對下半年宏觀政策制定進行摸底。此間有分析認為,考慮到中國政府對目前經濟指標下滑的擔憂,新經濟刺激措施有可能卷土重來。
另一種聲音是,中國政府已經關注到經濟減速壓力,但宏觀調控仍將權衡保增長、調結構以及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此前的基調將延續,“新刺激政策”不會考慮出臺。
毋庸置疑,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極為復雜,“兩難”問題增多。其中最明顯的“兩難”在于,經濟增速放緩需要保持政策的適度寬松,而通脹預期又需要政策適度收緊。先前的經濟刺激措施對拉動經濟的正向效應有所減弱,而地方融資平臺等負面效應開始暴露。此外,加薪、資源稅費改革與管理通脹預期,房價調控與相關產業增長、穩定出口與結構調整等問題,被一些專家認為是當前經濟的“兩難”問題。
盡管如此,國際金融服務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何世紅依然堅持認為,中國經濟在平穩發展的過稱中正醞釀著結構調整的戰略性轉變,調結構必將成為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而近期發布的調控政策也似乎印證著這一觀點。因為新近發布的政策與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緊縮政策有相似之處,目的都是為了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由外需轉向內需,由投資轉向消費拉動,這也是“十二五”規劃的重要部分。
有消息稱,即將在下半年召開的中共五中全會上,“十二五”規劃將是重點議題。加快經濟方式轉變或成主基調。
其間有不少專家也在溫家寶總理日前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建議,當前經濟放緩是宏觀調控所能預期的,未來一段時間應將主要精力放在“調結構”上,通過經濟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夯實經濟長期增長基礎。至于是否應出臺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則未到其時。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尹中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的經濟形勢是從高位運行向正常增長狀態回歸。尹中卿認為,即使說探底,探的底也不是2009年第一季度的6.1%那個底,而是我們多年來一直提倡的、計劃中預計的8%的那個底。”
尹中卿的建議是,逐步淡出我們的刺激政策,即使有面臨下滑和二次探底的風險也不能再繼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