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拖拉機銷量猛增配套機具生產應該加強
最新消息表明:拖拉機尤其是大中拖的銷量今年有大幅度增長,由此筆者建議,相關配套機具的生產要緊緊跟上。
最近到江蘇、上海等地考察了幾家大型拖拉機制造企業。看到這些廠家一條條新改造的拖拉機生產線和研制出的新產品,在為農機化事業的發展高興之時,隨之想到的是,國內農機生產的主機和配套農具的比例嚴重失調。
筆者在農村調研時常常發現,農民購買的拖拉機由于缺少與之配套的農具而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一般一臺拖拉機僅僅有一套配套農具,最多也就二套而已。據了解,世界發達國家主機與配套農機具的比例高達1:5~7。2002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446.08萬臺,大中型拖拉機90.35萬臺,小型拖拉機1355.73萬臺,而拖拉機配套機具有2167萬部。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157.88萬部,小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2009.12萬部,配套比分別為1:1.75和1:1.48。由此看來,主機與配套農機具比例不協調,機械效率得不到充分發揮,已經成為農機化發展的軟肋。
究其原因,從歷史來看,是由于中國農機具生產與主機生產一直是兩條線。拖拉機生產企業只重視主機的發展,忽視配套農機具的適應性,這在某種程度上阻滯了拖拉機產品適應性的提高。盡管這幾年來,一些拖拉機生產企業開發配套農機具,在保護性耕作和水稻機械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與農田耕作的結合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結合還不夠緊密。特別是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后,經濟作物增加,但與之相配套的農機具并沒有跟上。而國外拖拉機則能配套多種農機具,這也是他們打開中國市場的一把鑰匙。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是由市場自由配套農機具只要與農藝緊密結合,就會受農民青睞。
專家普遍認為,拖拉機的優勢在于綜合利用率高,要加快農機化的發展,就必須首先改變拖拉機與配套農機具生產脫節的現狀。拖拉機生產企業要特別關注農業結構調整及現代農業作業技術的發展趨勢,強化配套農機具,特別是與農業新技術相適應的農機具的研究,提高拖拉機作業效率和使用頻率。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拖拉機市場的發展,使拖拉機真正成為適合農村購買力,真正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農業生產資料。在這方面國外拖拉機廠家已經作出表率。因此,開發與拖拉機相配套的、適合現代農業需要的新型農機具,必將對拖拉機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其生產與銷售將成為中國農機化發展中的一個新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