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
2005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態勢,據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初步統計,全年農機總動力將達到6.79億千瓦,比上年底增長約6%;預計全年完成機耕、機播、機收面積21.7億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6.5%,比上年增長2.2個百分點,其中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為50.7%、31.2%、22.7%,比上年同期分別增加1.8個、2.4個、2.3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有較大提高,其中,小麥機播和機收水平都超過80%,基本實現了生產過程機械化;水稻生產機械化成為新的增長亮點,預計全年水稻機插秧水平達到4.5%,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山東、河北兩省玉米機收試點有了突破性進展。主要發展特點表現為:
一是農民購機熱情高漲,全年需求旺盛。今年購買農機在2月份就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農機銷售旺季較往年提前了2個月啟動,而且農機市場火爆,供不應求,淡季不淡,農民購機熱情高漲,需求旺盛,全年不減。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對1516個規模以上企業的統計表明,1-10月份農機銷售額同比增長34.1%。
二是補貼導向作用顯著,裝備結構不斷優化。今年在中央投入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億元的引導下,帶動地方政府投入8億元,農民投入50多億元,預計全年補貼農民購置農業機械近20萬臺。與去年相比,農民購買農機呈現出了三多的顯著特點,即購買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多,插秧機、收割機多,高質量、高性能機械多,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促進了先進、適用和關鍵、急需的農機技術及機具的普及應用,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0月份大中型拖拉機銷量達13.8萬臺,同比增長50.8%;收獲機械銷量16.2萬臺,比上年同期增長19%。
三是水稻生產關鍵技術環節推廣示范取得成功,水稻生產機械化成為增長新亮點。經過多年的攻關,水稻機插育秧和機插秧技術在江蘇省獲得率先突破后,今年在全國21個省進行了水稻機插育秧、機插秧示范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農民的歡迎,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已成為地方政府解決和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措施。據初步統計,今年農民購買水稻插秧機約1.3萬臺,預計全年水稻機插秧面積達到1942萬畝,比上年增加847萬畝。
四是保護性耕作成效顯著,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三贏。2005年,農業部將推廣保護性耕作作為為農民辦的15件實事之一。在前三年基礎上,農業部繼續擴大示范推廣范圍,已累計建設保護性耕作示范縣100個,實施示范面積866萬畝,實現節本增效6億多元,受益農戶達到150萬戶。保護性耕作在蓄水保墑,培肥地力,防止揚塵,減少侵蝕,保護環境,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五是農機作業服務成龍配套,節本增效促增收。今年“三夏”期間全國共投入聯合收割機35萬臺,近7000個跨區機收服務隊開展流動作業服務,完成機收小麥面積2.3億畝,機收水平達到80%。據測算,機手通過跨區作業服務獲得收益25億元,農民節本增效80多億元。農機作業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機收和機整地、機播復式作業“一條龍”服務,深受農民歡迎。既減少了作業次數,又降低了生產成本,更贏得了時間。特別是一些地區在小麥聯合收割機上增加了二次清選和秸稈粉碎裝置,不僅降低了糧食損失率,提高了清潔度,而且秸稈直接還田,培肥了地力。
六是帶動農機工業發展,促進農機工業技術進步。受補貼市場拉動,農機生產、銷售企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大型農機企業產銷兩旺,規模效益逐步顯現,產品逐漸向大型企業集中,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統計,1-10月份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875.2億元,同比增長29%,完成利潤29.2億元,同比增長54.8%,遠遠高于去年同期的增速,是機械制造業中增長幅度最高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