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菌紙制品包裝應注重與環保同行
無菌紙制品包裝應注重與環保同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對自身健康和生活質量要求的增長,以“鮮”牛奶為主的乳制品市場越做越大。而與此相關的無菌紙制品技術與國內飲料、乳制品的發展也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隨著利樂、國際紙業、Isp等國際性無菌包裝巨頭在中國不斷拓展市場,灌裝機械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各種容積不同的無菌紙制品越來越多,產量也越來越大。國際紙業的Q灌裝系列設備可實現灌裝12000盒/小時,而利樂的高速灌裝機械也可達到160包/分鐘。然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對于一些含有多種可回收材料的紙塑鋁復合包裝,在國內卻鮮有回收再利用的廠家。由于這種材料的工藝性,“各回原態”的回收效果較差、成本較高,加上單個紙盒難于定價,造成回收成本高。目前的回收途徑也比較少,一方面消費者不知道把它交到哪,一方面是再利用的企業生產上“吃不飽”,大量的材料白白的浪費掉。筆者就看到一家上海的企業不得不在上海《新民晚報》上發新聞,登熱線電話,號召有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的人積極響應。其實,一些國際性的公司在本國或國際上都有一套已經開展的資源再利用、綠色消費的產業,并已經形成一種越來越強的循環經濟,我們不妨有針對性的借鑒一下。
譬如利樂公司的所在國瑞典。1994年,瑞典立了紙和紙板回收公司、塑料回收公司、波紋紙板回收公司和金屬循環公司,加上早先成立的玻璃回收公司,這五大公司承擔了瑞典全國包裝材料回收再利用的工作。而且,瑞典又非常明確的制定了回收再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瑞典的法律規定:所有生產、進口包裝和包裝產品,以及銷售包裝產品的企業都有對包裝進行回收利用的義務。在上述五大公司成立的同時,瑞典開始實行“生產者責任制”,通過這種制度,原來大量被焚燒和填埋的廢棄包裝物被重復利用。根據瑞典國家環保局的評估報告,2002年對各類包裝材料的平均回收利用率達到了65%,超過66萬噸。也就是說,有超過半數的包裝產品是通過循環再利用的材料制作而成的。
在德國,所有生產行業產生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超過50%;美國也有詳細的相關法規。
中國正在面對經濟增長高速發展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破壞難于補足的越來越難于調和的、并已經開始走向激化的矛盾。要解決這種矛盾,一方面要加強國際環保理念與中國傳統勤儉節約意識相結合的宣傳,加強政策措施的力度,開展細節循環;一方面盡快制訂法律,開展系統循環。
對無菌紙制品包裝來講,開展系統的循環最有效的就是從源頭開始,從生產的企業內部開始。國家應該用一系列經濟、政策、輿論導向手段建立“可回收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由生產單位負責回收或負責聯系、轉移給從事回收再循環的NGO組織或生產的行業協會,鼓勵并督促國內外企業,尤其是國際性公司按與國際化接軌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中國實施,并給與相應的優惠,同時也可以減少和限制不完全具備能力的企業的盲目擴攤、急進冒進的資源浪費;國際性的大公司也可以通過這種循環優勢競爭提高進入企業的行業門檻,以避免像所謂“爭鮮奶”的無規則尷尬和應對中小企業減質減量減價的不良價格競爭。
無菌紙制品包裝應注重發展與環保同行,是中國提升自身產業綜合國力和國際水平的競爭要求,是國際企業在中國作強作大、國內開發新產業的擴大市場的雙贏機會,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利國利民的長久之計。無菌紙制品包裝應注重發展與環保同行,關鍵在于同行,越早實現同行,越有利于穩定發展,越早會看見循環經濟帶來的綜合環保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