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業要走循環經濟之路
“煤炭是工業的糧食”。在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煤炭是主體能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我省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必須要有能源基礎作保障。現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以工業化和現代化為重要標志的。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事關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全局的宏偉事業。
湖南煤炭工業總體上還處于“多而散、散而亂、亂而差”的局面,資源浪費現象還比較嚴重,需要通過走循環經濟的路子,實現科學合理布局,規范開采,提高煤炭開采的集中度。
煤炭工業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既可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又可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一是可改變“高資本投入,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為代價的傳統的、粗放的煤炭開發產業格局,通過傳統的煤炭資源產業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辦法,實現多產業、多產品、多功能的組合,實現企業的集約化和利潤的最大化;二是可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通過對生態環境的治理,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上,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三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煤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煤炭是一次性能源。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系不規范,煤炭管理機構變動頻繁,政府監管力薄弱,企業競爭激烈,生產方式落后,資源回收率低,全國煤礦平均水平只有30—35%的水平,有的小煤礦只有10—15%的水平。面對不可再生的煤炭資源,我們絕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我省煤炭工業的機械化程度不高,技術含量低,我省采煤機械化程度整體水平只有2.1%,僅資興礦務局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76%,許多煤礦幾乎是一片空白。由此可見,湖南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走循環經濟的道路,在提高科學技術、提高資源回收率方面潛力巨大,任重道遠。因此,在煤炭資源的開采過程中,我們應該首先優化工程設計,合理生產布局,減少布局上的資源損失和減少采空區沉陷,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回采效果和回收率,提高機械裝備率,努力提高煤炭開采的技術含量。
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按照國務院的決定,堅持“抓大改小”,調整煤炭工業的結構,加快大基地和大集團建設,提高產業的集中度。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礦的整頓、改造和提高,堅決取締非法小煤窯。小煤窯的亂采濫挖,不僅浪費了煤炭資源,污染了環境,同時也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難度。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小煤窯的危害性有充分的認識,治理整頓小煤窯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責任。實現我省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認真宣傳、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和相關政策,必須積極整合煤炭資源,按照抓大改小的原則,提高煤炭資源的集中開采度,建設大型煤炭集團,關閉整頓小煤窯,依法營造規范的礦業生產經營秩序。
經濟循環理論主張企業內部通過組織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綜合開發,廢物利用,延長生產鏈條,實現產業的共生發展,形成規模經濟。開采煤炭資源的過程是復雜的過程,相伴生產大量的煤泥和矸石,煤種的多樣性和廢物廢料的多樣性,適應于不同的精深加工,高效利用,實現產業的鏈接發展。目前國內在產業鏈接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像大力進行煤炭的洗選加工,提高煤炭品質;以實現煤電轉化為目的,實現煤———電循環,建設坑口發電廠;發展煤化工產業,實現煤———化工的循環;以發展水泥建材業為目的,實現煤矸石(煤灰)———建材的循環等。
理論和實踐都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湖南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在煤炭資源的深度加工,綜合利用,產業鏈接上認真研究,務實狠抓,各級政府在政策上要給予支持、幫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煤炭工業的經濟形態成為封閉型物質能量循環的網狀經濟,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