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的紡織科技創新
紡織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過去的五年明顯增強,對全行業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十五”期間自主創新對行業發展貢獻最大的項目是聚酯和抽絲技術的成套裝備,自主研發的年產20萬噸成套聚酯技術,每萬噸投資額僅是“八五”、“九五”期間的1/10-1/15,自主研發的滌綸直接紡長絲技術每萬噸投資僅是“八五”、“九五”期間的1/12-1/15,自主研發的滌綸短纖技術每萬噸投資僅是“八五”、“九五”的1/10-1/8,這些自主創新技術奠定了“十五”期間化纖行業大發展的基礎。
在“十五”期間建成的1472萬噸聚酯生產能力,85%是使用自主研發的技術裝備,另外由國外承建的25%聚酯項目中有60%-70%仍然采購國產裝備和技術,“十五”期間建設化纖能力1127萬噸,其中長絲項目65%,短絲項目60%采用自主研發技術。這些大規模、高技術、低成本自主研發技術不僅滿足了紡織業發展的原料需求,而且比“八五”、“九五”引進技術降低了2188億元的投資,同時降低了產品成本,增強了我國紡織服裝的國際競爭力。
“十五”期間,化纖類制品出口額從2000年193億美元上升到422億美元,增長119%。此外,年產4萬噸粘膠生產線以及高性能差別化纖維的研發,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使化纖差別化率比2000年提高6個百分點,差別化化纖的總產量5年增長193.42%。
●“十五”期間,紡織行業還自主開發了大量新型纖維大豆蛋白纖維、竹漿纖維、蛹蛋白粘膠長絲、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DTT)纖維、芳綸1313,在實現產業化方面有重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成功家蠶基因圖譜,并著手進行真絲改性、利用生物技術開發黃麻纖維、大麻纖維、竹纖維。大量下游企業在產品開發研究,打造品牌,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市場競爭力方面也取得了優異成績。
●在2004年全行業經過一年多調整探索,提出紡織工業“十一五”期間科技發展綱要,明確了全行業重點攻關的10大成套設備和28項重點技術攻關目標,在2005年已有180多個重點企業和研究單位、大專院校參加攻關,有的已進入產業化階段。
●在“十五”期間,紡織高等教育不僅在規模上成數倍增長,而且碩士點、博士點、重點試驗室成幾倍增長,國有科研院所改革增加了活力,民營科研企業也已涌現,大企業研發中心、小企業創新平臺都已顯現作用,行業的科技能力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