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業海外“取暖”“中國制造”全球覓機遇
金融風暴波及全球,令許多中國企業如遇寒冬。在這一背景下,許多本土企業紛紛赴海外“取暖”,為“中國制造”尋覓全球性的機遇。
來自漢諾威國際展覽會(中國)有限公司的消息說,將于4月20日至24日在德國舉行的2009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國企業參與數量居高不下。截至2008年底,報名參展的中國企業超過400家,展出面積達4500平方米。
2009漢諾威工博會旗下的工業自動化展、動力傳動與控制技術展、能源展、工業零部件與分承包技術展、空壓與真空技術展上,都將出現中國企業的身影,包括正泰集團、洛陽軸承、歐瑞傳動、金龍電機、東華鏈條、杭州減速機廠、人民電氣、臥龍電氣、大眾液壓、鑫磊機電、嵊州中益等中國內地制造業龍頭企業。其中,正泰集團將以152平方米的超大展位亮相高低壓電氣展區。
漢諾威國際展覽會(中國)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盡管全球金融危機令國際貿易形勢惡化,但中國工業企業海外參展熱情不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正逐漸擺脫中低檔產品制造者的角色,努力以“中國創造”的形象打造全新的貿易格局。
事實上,金融危機下國際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確實為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了一定的機遇。
在剛剛閉幕的政協上海市第十一屆二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呂紅兵就以提案方式呼吁,抓住機遇鼓勵企業“走出去”。
呂紅兵說,為緩解眾多企業的資金壓力,歐美國家不得不降低對外國企業的投資門檻要求。美國能源部高官近期就曾公開對媒體表示:歡迎中國對其石油和天然氣領域進行投資。“這令中國企業對外并購的阻力陡然減輕。”呂紅兵說。
呂紅兵建議政府出臺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本土企業到海外投資參股,包括放寬對跨國并購的審批,設立專門的“境外收購基金”,加大對會計、律師、咨詢等專業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等。在實際運作中,則應引導、組織中國的實體企業與金融企業合作,組成聯合體“同船出海”。
“實體企業往往注重與標的企業進行戰略合作以提升自身價值,金融企業在投資中更注重目標企業的短期回報。”呂紅兵說,將這兩類企業結合組成收購聯合體,可以起到取長補短、規避風險、各取所需的效果。
一些專家表示,2008年末中國推出的4萬億元擴內需、保增長計劃,為“中國制造”提供了龐大的內部需求。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如果能鼓勵本土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從而實現“兩條腿走路”,可能會有效縮短企業“過冬”的周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過,專家們同時表示,本土企業海外投資并不能與“抄底”劃上等號。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表示,參股歐美企業不應有投機心態,而應是以提升品牌為目的的戰略投資。他建議有“走出去”想法的中國企業關注歐美的三大類公司:有技術有品牌的公司、500強企業和資源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