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化纖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已刻不容緩
“你知道我們國家自有化纖生產以來,一共生產了多少化纖產品嗎?2.8億噸!這是我們做化纖循環經濟‘十二五’規劃時計算出來的。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如果再加上今后五年整個社會的發展量,這個數字將變為4億噸!這么多生產出來的化纖產品成為巨大的社會存量,隨著其使用壽命的終結,它們終將變為廢品,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成為了廢品。這些不可降解的化纖產品如果只是簡單掩埋,將對環境造成極大危害;而如果及時回收利用,則會變廢為寶,既節約資源又節省能源,還保護環境,真是一舉多得!”
9月1日,在江蘇吳江召開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上,中國化纖行業協會名譽會長鄭植藝的開場白,直觀地打開了人們對化纖循環經濟重要性的思考,也拉開了中國化纖循環經濟聯盟成立大會的序幕。
變廢為寶,以及幾乎天量數量帶來的緊迫性,使化纖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刻不容緩。
給行業一個創新平臺
中國大陸最早的再生纖維生產廠家幾乎都來自于對臺灣同類企業的復制和模仿。經過多年的艱苦打拼,目前,中國的再生纖維行業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模。根據中國化纖行業協會的調查,再生纖維的年總產量已經達到了620萬噸,鄭植藝用了一個“相當可觀”來表達他對這一數字的樂觀看法。中國化纖行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則算了這么一筆賬:1噸回收的廢舊聚酯的產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3.6噸,以每年620萬噸計算,則再生纖維行業現在每年已經為國家降低碳排放2200萬噸,這個意義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縱觀整個再生纖維行業,620萬噸的產量卻有200多個企業在生產,最大的企業年產量才25萬噸。“這么大的社會總量,這么散的行業,我們今后怎么去規范它、發展它、調整它,確實是我們艱巨的任務。”鄭植藝介紹。毫無疑問,“十二五”期間再生纖維行業面臨的結構調整的任務非常艱巨,產業集中度也亟待提高。
但是困擾該行業發展的遠不止這些。技術研發即是另一個瓶頸。因為企業小,力量有限,單個企業幾乎沒有單獨完成技術研發的可能。恒益集團就曾經與東華大學聯合成立了研究院,進行勇敢的嘗試,但是最終就是因為資金難以為繼,無果而終。雖然再生纖維行業的許多科技進步成果在“十一五”期間取得重大成就并將在未來五至十年里繼續推動行業發展,比如:年產6萬噸及以上柔性化粘膠短纖維生產線集成技術、新型制漿技術、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產技術、新型環保回收治理技術、新型節能技術……但是,作為國家產業政策扶持的優勢行業,再生纖維行業在“十二五”當中所面臨的技術進步,單靠企業來完成肯定是行不通的。
2007年成立的聚酯行業產業聯盟給了再生纖維行業一個極好的示范。那是一個以聯盟的方式搭建的一個產業創新平臺,由于運作得好,它于2010年被國家科技部納入到國家級的一個產業創新平臺的支持方案中,享受科技部專項研究經費的支持。而且據相關方面透露,科技部的該項研究經費,特別是基礎研究、產業研究、工程開發的研究經費不再針對于單個企業,原則上80%的經費實施在產業創新聯盟上。于是,新成立的化纖循環經濟聯盟自然而然承擔了技術研發的重任。拿鄭植藝的話就是:“當務之急是把聚酯行業的模式移植到再生纖維上來,它會切實有效地推動再生纖維行業的技術進步和行業結構調整。”
看起來很美做起來還難
杭州富興集團用8年的時間打造了從“PET整瓶回收到高端地毯“的再生資源完整產業鏈,整個產業鏈涵蓋了PET瓶原料貿易、PET整瓶回收、PET清洗回收設備的研發制造、滌綸纖維制造、羊毛清洗處理、地毯紗線織造、高檔地毯織造、手工地毯的制作所有過程,產業鏈環環相扣,在國內化纖循環經濟圈中引領著產業化轉型升級。但是,就是這么一家龍頭示范企業,副總經理余小明介紹:雖然聽說國家在扶持環保產業方面有一些優惠政策,比如說信貸資金方面,但是真正在辦理過程中,企業卻并沒有感覺到自己跟別的企業相比有任何優越的地方,審理的標準完全是一樣的。
公眾的消費意識也應該有人去做引導。在美國,利用中國生產的再生纖維加工成紡織品,上面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綠色標識,據介紹,商家可以據此標識減免許多稅費。在日本,甚至出現了利用再生面料生產的衣服上面標注“衣年輪”標記的做法,標記越多,說明它再生的次數越多。而在中國人一般的意識里,認為再生布料來源于廢舊衣物,那便等同于“垃圾”,即使做得再好,質量也是比不上全新產品的。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有的再生纖維甚至比原生料的產品質量更好。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秘書長鄭俊林深有感觸:“這存在一個全民教育的問題。耐克可以要求它的運動服至少有20%左右的再生纖維,那么我們也應該在消費者中倡導一種消費再生纖維就是支持環保的理念,做環保人士是光榮的和受人尊重的。不僅如此,還應該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再生材料的生產廠家、經營商家一定幅度的優惠,讓這個產業真正興隆起來。”
公民的環保意識還反映在其他方面。浙江富興集團的原料來源于廢舊塑料瓶子、農業薄膜、廢舊塑料用品等,但是該企業為處理回收來的原料中夾雜的餐廚垃圾傷透了腦筋。垃圾分類,這個屢被提及的話題其實并沒有深入人心,如果我們人人都能做到從我做起,其實就是對環保產業的一份貢獻。
中國化纖協會會長端小平介紹,聯盟是成立了,但是那只是搭建了一個平臺,真正要把化纖循環經濟做好,需要我們聯盟去做的事情很多,需要全社會一起來做的事情更多,“我們這個聯盟應該有一個目標:希望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下一次再出席類似哥本哈根會議的時候,能夠穿上由我們再生聯盟做的衣服,帶上我們的綠色標志,彰顯中國人對循環經濟所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