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創周”助力遼寧發展近千專利填補國內空白
遼寧日報訊 記者劉大毅報道 作為網民,你可能不知道世界最先進的基因神經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全球首家計算機遠程維護中心在遼寧;作為車友,你可能不知道我國汽車輕量化材料及零部件研制基地設在遼寧;作為科技工作者,你可能不知道代替進口填補國內空白的超高真空腔體等先進的科研設備出自遼寧……這些讓人意料不到的“遼寧創造”,都與在我省創業的海外學子有關。
據介紹,從2000年到2009年,通過海外學子創業周,共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人次海外學子、500多位國外客商來遼寧考察,與我省4000多家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簽訂了3280余項技術合同。2400多位海外學子攜帶技術、資金歸國創業或開展合作,創辦1600余家企業,他們的900多項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
海歸學子提升了我省原始創新能力。在大連,高新區一半以上的軟件登記產品和專利來自海外學子;90%以上的再孵科技項目,是海外學子攜帶歸國的科研成果。海歸學子李海洋和他的團隊成功研發出我國第一臺激光氣溶膠雙極飛行時間質譜儀,入選“十五”國家科技創新重大成就展;海歸學子金鳳燮首次實現酶轉化法生產RH2等人參稀有皂苷的原創產業化,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通過“海創周”,海歸學子把自己掌握的技術或研發的產品與傳統產業融合,提高了遼寧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留德歸國學者劉華軍在瓦軸集團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完成多項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改任務,為裝備制造業騰飛作出突出貢獻。留美學子孫文力研制出國際領先的導航系統、港口航運管理和海上移動目標監控系統,結束了我國離岸監控產品完全依賴國外進口的歷史。留學加拿大的王杰歸國后創辦迪普干冰制造(大連)有限公司,一舉打破歐美國家在干冰清洗領域的壟斷,實現了國內清洗領域“無污染、高效率”的夢想。
以“海創周”為媒,廣大海外學子還積極發揮“穿針引線”作用,聯絡國內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中心與俄羅斯、烏克蘭、以色列等國家的科研機構,開展國際科研合作,提高我省自主創新能力。目前,“中俄技術孵化器”、“以色列技術轉化中心”等聯合研發、孵化機構已在大連成功運營,多項研究成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