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國家可通過調整政策促進機械工業的發展
--加入WTO與我國機械工業發展專題信息之四
新華社信息北京6月13日電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有關人士最近撰文,對
我國機械工業應對人世的總體戰略發表看法。
文章認為,入世后國家可采取靈活措施,通過調整政策促進機械工業的發
展。
文章說,盡管外資進入對內資機械工業乃至國家經濟安全有著復雜的影響,
但就機械工業整體而言,在實施更加開放、更加積極的外資導向政策中,只要把
握好度,可以促進內資企業具有更強的為國民經濟提供裝備的能力。同時,對于
外資進入對我國機械行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也可以區別不同情況,靈活
地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一是對于關系國家經濟安全或國防安全的極少數領域和企業,如數控技術之
類的關鍵技術,為國家提供命脈裝備而外資又不宜進入的企業,除了加強企業自
身的努力以外,要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國有企業資本金、資助開發、資助企業進行
環境改造、國家定向采購等方式予以支持。對于原已有一定基礎和技術優勢的行
業如發電設備制造業,要在世貿規則允許范圍內爭取國家資助、業主支持,通過
行業自身努力,盡最大能力發展自主技術創新能力。
對于一般行業中市場占有率排在前三名的企業,非對外合資不可時建議堅持
以下條件:要求保留原有品牌;要求不改變主業方向;爭取改制上市,為以后回
購留下余地。對于市場集中度高、合資后有可能被外資企業壟斷市場、影響內資
企業發展的,可以借鑒國際通行的反壟斷做法,由行業協會組織研究具體方案,
提請政府發布針對性反壟斷法規,為其他企業參與正常競爭保留必要的市場空
間。
二是面對外資企業的并購勢頭,部分產品有前途但資金困難的中小機械企
業,應主動加強聯合重組,或利用國內一些實力雄厚的非機械產業資本,如其他
產業資本、民營資本、金融資本等,尋求新的投資空間。在要求保持原主業方向
的前提下,主動尋求資金支持,可以同意由國內非機械產業資本控股,借助其資
金優勢增強自身實力,抵御外資企業可能萌發的并購勢頭。
三是為了引進先進技術而又不致為跨國公司所控制,在有選擇余地時,不妨
更多地考慮與國外技術先進但資金不大的中小企業合作。尤其是在“中場產業”
中,大量關鍵零部件、配套產品的專有技術由中小企業掌握,但這些企業受資金
能力限制,一般無意、也無力對我進行控制,內資企業與這樣的外資企業合作比
較容易掌握主動權,在可能的情況下要有意識地朝這一方向努力。
四是根據機械工業的具體情況確定最優稅率。2001年我國機械產品的算
術平均關稅稅率為13.7%。在此名義關稅下,我國又實行了各種關稅減免優
惠政策,因而機械產品實際關稅稅率遠低于13.7%。按入世承諾,我國工業
品進口關稅到2005年降至10%,預計其中機械產品進口關稅將降至9%左
右,這一下降幅度大大低于以往五年的關稅降低水平。如僅僅從降低進口關稅角
度看,入世不會造成進口機械產品大量涌入,但是這并不說明我國機械工業抗沖
擊能力強,而只是由于一些重要機械產品的實際關稅水平已提前達到了減稅承
諾,因而早已經受了多年的進口沖擊。
當然,對于各個不同類別的產品,受沖擊的程度不盡相同??傮w而言,受沖
擊較大的將是技術密集度高的重大技術成套裝備、機電一體化設備和高新技術產
品等,這部分產品約占機械工業總量的40%,而占機械工業總量約60%的以
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其他一般機械產品則受沖擊不大。
具體地說,在資本、技術密集或比較密集的行業中,國際大公司已在國內舉
辦三資企業、且產品價格與進口產品相比具有競爭優勢的,如復印機、照相機、
載客電梯、挖掘機、制冷機械、部分家用電器、裝載機、部分輸變電設備等,一
般不會受多少沖擊;產品水平雖有一定差距,但基本可以滿足用戶需要,而國產
產品價格又有明顯優勢的行業,如大部分農業機械、冶金礦山機械、發電設備、
部分通用機械等,受沖擊程度不大;產品水平差距較大或價格不具競爭力的行
業,如中高檔數控機床,重大工程自控系統,大型精密儀器,工業機器人,超臨
界火電機組,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直流輸電關鍵設備,高速板材冷熱連軋
機,大型石油化工成套設備,高效、低污染柴油機,高檔液壓系統,高速、精
密、特種軸承等,將受較大沖擊。
在入世過渡期內,各行業協會要根據行業發展情況組織研究提出本行業稅率
調整的方案建議。原則上對國內不能生產的高新技術產品應實行低關稅,對已能
開發生產的產品要少減關稅;從總體上要做到原材料關稅低于制成品,零部件關
稅低于整機,國內優勢強的低于競爭力弱的,而且要盡可能拉大其間的關稅差
距,以支持國內機械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