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與臺灣木工機械的比較
臺灣木工機械在技術和質量方面對中國大陸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優勢。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后,巨大的市場需求使一些優秀的私營木工機械企業崛起,帶動了木工機械行業的質量和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大陸通過吸收國外先進的設計和制造技術,產品質量性能迅速提高,大大縮短了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正在追趕臺灣木工機械產品。目前,中國大陸的某些產品如:成型立銑、自動刨、鉆孔機、裁板機、立銑和四面刨等設備已日趨成熟,在外觀和性能上甚至好于臺灣同類產品,而技術還在飛快進步,外銷價格相當低廉,已經銷售至德國、意大利、美國和加拿大等國,數量也很可觀。
木工機械產品的更新淘汰比較慢,生命周期較長,其技術已經基本成熟。由于大陸生產原料豐富,技術人員來源廣,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相對臺灣要低。以往臺灣木工機械行業都認為其技術領先大陸5~10年,但近年來大陸技術和質量飛快進步,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受市場和本地制造水平的影響,臺灣與大陸的木工機械的技術含量各有不同。臺灣在小型木工機械和應用新技術方面仍具有領先大陸之處。而大陸在大型木工機械,尤其是人造板機械方面都優于臺灣。雙方各有優勢,如通過彼此交流,可以互相提高。
島內已強烈地感到大陸木工機械的快速發展,目前正討論如何加強協調以影響大陸木工機械市場。
大陸與臺灣木工機械在設計制造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差距:
(1)臺灣木工機械廠商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產品設計上能按客戶要求靈活運用。大陸木工機械制造商以新興起的企業為主,正處在快速上升階段。
(2)臺灣企業對選用原材料的經驗豐富,也慣于使用品質較高的原材料。大陸多數企業還處在以“物美價廉”為主的競爭態勢。
(3)臺灣產品以外銷為主,在適應客戶需求上敏感,反應快。通過密切的對外聯系和參加國際展覽,能緊跟國際發展的趨勢潮流。在應用新技術方面,利用臺灣當地的科技,應用電子技術方面更積極和便捷。
(4)臺灣超過80%的木工機械制造企業集中在臺中。臺中是臺灣的制造中心,機械加工能力強。臺中的機械制造社會化分工程度高,能方便地以較低的價格委托生產出高質量的零配件。需要高精度加工的零部件都大量采用加工中心加工,很好地控制了加工精度,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精度和可靠性;木工機械廠商集中在臺中,有利于同行業技術交流;廠家集中帶動了配件產業興起,制造商能方便地就近采購高品質配件、電器元件和液壓元器件。
(5)在產品標準方面,臺灣木工機械廠標準制定都比較完善,對提高產品質量和出口產生積極的影響。大陸在標準制定方面仍存有明顯的滯后,一些產品仍沒制定出國家標準。
(6)在國際認證方面,臺灣廠商普遍通過了歐洲的CE論證,產品可以直接打人歐美市場,而大陸方面只有部分企業通過CE論證。
(7)臺灣木工機械行業是島內有代表性的機械行業。當地政府對木工機械的發展給予了支持的政策,在資金上給予扶持,木工機械行業在國外參展時,也得到當地政府大筆補貼,有利于在國際競爭。
大陸木工機械企業在迅速崛起,對臺灣在大陸市場造成了強有力競爭,在國際市場上也開始展開具有非常威脅的競爭。在歐洲方面,由于歐盟市場不太景氣,歐洲廠商都增加了外銷比例。意大利與臺灣木工機械在國際市場上展開了非常激烈的競爭。臺灣木工機械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其產品出口超過產量的90%,產品發展缺乏后勁。面對來自歐洲壓力和大陸木工機械的崛起,臺灣廠商感到明顯的危機,壓力大、負擔重。
臺灣木工機械的目標是加速CNC電腦化機種的開發,縮小與意大利的差距。同時,以提高產品的綜合品質,提高臺灣木工機械在國際市場的位置。臺灣在運用電腦化控制方面仍比較薄弱,是難以追趕意大利產品的障礙。
由于中國大陸已經成為臺灣木工機械的主要銷售地,島內生產成本高、距市場遠而顯得困難,臺灣廠商更加關注在大陸投資設廠。有些公司已經開始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建立生產基地和銷售渠道。當前,影響臺灣企業在大陸生產的主要原因是,臺中已經形成適合木工機械生產的外部環境,方圓5km的范圍內就能找到高質量的配件、加工企業以及優質電氣和液壓元器件。
臺灣企業產品結構及“三通”也將對臺商來中國大陸設廠產生直接影響。大陸目前還沒有臺中那樣優越的加工和配件能力,在大陸發展勢必需要加大投資,對大型企業來說,更加適合。中國大陸對初級加工的能力非常強大,目前已經有些臺商向大陸委托來料加工生產。目前,一些臺灣知名木工機械廠家已將生產基地從臺灣遷到東莞。僅東莞大嶺山鎮,就有環弘、黎裕、強瑋、展昌等多家臺灣木工機械設備企業。也有不少臺商利用大陸初級機加工的優勢,在大陸加工、采購配件,或用在臺灣生產、在大陸組裝的方式生產,以減少成本。為應對國際市場挑戰,臺灣木工機械制造廠商正設法通過提升產品檔次、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價值、掌握核心技術來建立品牌形象。同時,正在推動當地精密機械工業區,加強外部環境。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有組織地開發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