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突襲銅博士
對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的擔憂和“超日債”違約事件引發的蝴蝶效應,引發了昨日的“黑色星期一”。有“銅博士”之稱的滬銅承繼上周五夜盤重挫,周一開盤不久即全線封入跌停,CU1405合約報收46670元/噸,創下2009年9月以來的新低,并帶動多數品種盤中暴跌。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超日債”違約的利空繼續發酵,使市場對大宗商品貿易融資資金鏈產生擔憂,從而對銅、鐵礦石等商品期價造成沖擊;另一方面,在調結構背景下,中國制造業疲軟是當前所有工業品走低的關鍵因素,中國銅庫存高企或令銅價繼續承壓,中線偏空格局難改。
“信用黑天鵝”突襲
“橫盤震蕩近一年的滬銅終于破位。”如投資者在新浪微博上所言,上周五倫銅暴跌4.2%,滬銅夜盤觸及跌停,拉開銅價暴跌序幕。本周一,滬銅跳空低開,盤中大幅下挫直至跌停,主力1405合約收跌5.01%至46670元,跌至逾四年低點。
“最近國內外銅價大跌,起源是‘超日債’違約引發的市場對于企業信用風險的擔憂,進而牽涉到國內大宗商品的抵押融資問題。”南華期貨商品部總監曹揚慧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業內人士擔憂,隨著人民幣貶值,滬倫比值回落,進口銅虧損加大,融資需求或減少;另一方面,超日債事件引發的企業違約風險擔憂進一步向融資銅鏈條傳導。
曹揚慧告訴記者,如果融資銅鏈條真的斷裂,那么對于國內金融市場來講,將會是巨大的打擊,首先,融資銅在周轉過程當中可能有比較高的杠桿,杠桿的抽離會扭曲市場;其次,國內銅市場供應可能飽和;第三,可能會造成資金成本的抬升;最后,還有違約的風險存在。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會給銅價造成致命打擊。
“本次暴跌看起來更像是國際資金的一次定向狙擊,除了全球供需角度不斷強調的供應過剩壓力之外,超日債違約引發融資環境惡化可能是導致銅流出一大導火索。”國信期貨研究員顧馮達認為,目前銅融資環境惡化缺乏更多證據。
高庫存繼續壓制銅價
“歷史正在上演驚人相似的一幕。”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交易所庫存接近20萬噸高點,保稅區庫存達到75萬噸,而消費不旺,所有這些正在迫使有進口加工手冊的冶煉廠選擇出口,當前已有3家冶煉廠開始出口,出口量在5-7萬噸。而這種情況在2012年曾出現過,當時進口虧損約3000多元,庫存也居高不下,銅出口高達10萬噸,銅價下跌持續一個月。
“‘中國經濟一放緩,銅價就大跌’這個邏輯是存在的。”上海中期金屬分析師方俊峰指出,從歷史上看,2011年8月、2012年上半年和2013年上半年銅價的下跌原因差不多,都是中國經濟放緩擔憂。而此次銅價走低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非農優于預期點燃縮減QE擔憂;二是近期中國的宏觀數據持續疲軟,PMI、CPI等持續走低,表明中國制造業情況不容樂觀,對銅消費的帶動作用有限;三是由于消費放緩,近期的上海庫存持續增長,保稅區庫存已經達到75萬噸。
據悉,由于銅價重心不斷下移、國內較高的資金成本以及議價能力的減弱,貿易商持有廢銅的意愿大大減弱,廣東地區的庫存還不及往年的一半。同時,廢銅終端需求減少,國內許多廢銅冶煉企業減產或關停,僅廣東就至少2家。
展望后市,曹揚慧認為,這種斷崖式的下跌是不可持續的,當前銅價最大的壓力可能來自于中國的消費需求增速的放緩以及全球銅供應逐步從短缺向過剩的轉移,市場情緒在釋放之后會重新回歸理性,商品價格可能重新以比較緩慢的有波折的方式下跌。
方俊鋒則表示,低于預期的中國制造業發展情況點燃了市場的悲觀情緒,持續走低的PMI數據驗證了金屬現貨市場消費疲軟的現狀,預計2014年中國的銅消費增速將放緩,銅價整體處于偏弱格局。與此同時,有關美聯儲進一步縮減QE的擔憂情緒急劇升溫,預計整個風險資產價格將繼續受打壓。整體而言,當前有色和黑色金屬都處于中線偏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