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洗牌風起云涌工控企業應爭作“浪潮兒”
編者語:在金融危機的影響日益顯現以及09年GDP“保八”的壓力下,國務院自進入牛年以來就動作頻頻、春季提速——中央“一號”文件出爐、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獲得通過,其他產業振興規劃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吹響了我國堅決抵抗全球經濟危機、力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 集結號”、彰顯了中國信心。從規劃中我們不難看到“企業重組”、“降低成本”、“品牌”等字眼頻頻出現,國內企業重組、并購、洗牌的暴風雨即將到來。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日益顯現以及09年GDP“保八”的壓力下,國務院自進入牛年以來就動作頻頻、春季提速——中央一號文件出爐、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獲得通過,其他產業振興規劃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吹響了我國堅決抵抗全球經濟危機、力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集結號”、彰顯了中國信心。從規劃中我們不難看到“企業重組”、“降低成本”、“品牌”等字眼頻頻出現,企業重組、并購、洗牌的暴風雨即將到來。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新一輪企業并購熱潮。重大的并購案例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且有愈演愈熱之勢。與前幾次并購浪潮相比,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并購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緊密結合起來。關注這一點對處于企業重組并購熱潮中的企業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只有不斷地發展壯大,才能在競爭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企業發展壯大的途徑一般有兩條:一是靠企業內部資本的積累,實現漸進式的成長;二是通過企業并購,迅速擴展資本規模,實現跳躍式發展。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施蒂格勒在考察美國企業成長路徑時指出:“沒有一個美國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形式的兼并收購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從企業成長的角度來看,與企業內部資本積累相比較,企業并購可以給企業帶來多重績效:并購能給企業帶來規模經濟效應、市場權力效應、交易費用的節約。
在迄今為止的一百多年間,全球已發生了五次大規模企業并購浪潮。第五次并購浪潮始于1994年,至今方興未艾。這次并購浪潮和前四次相比,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跨國并購得到進一步發展、巨型化趨勢更為明顯、橫向并購與剝離消腫雙向發展。第五次并購浪潮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大量企業把無關聯業務剝離出去,相應并購同類業務企業,使生產經營范圍更加集中。企業并購的動機在于尋找戰略優勢,它表明,企業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企業要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企業的競爭優勢究竟如何形成? 我們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根基;核心競爭力是各種技術、技能和知識的有機綜合體;核心競爭力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顧客所看重的價值;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并具有持久性和可延展性。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國際大型自動化公司,包括Rockwell(羅克韋爾)、Honeywell(霍尼韋爾)、Emerson(艾默生)、GE-Fanuc、ABB、Invensys(英維思)、Siemens(西門子)、Schneider(施耐德)、Yokogawa(橫河)等9 家自動化大鱷的收購兼并情況來看,國際工業自動化的江湖,向來是大型跨國公司的游戲;國際自動化業界的各領軍公司自然也少不了收購和兼并的動作。
早期從事航空導航系統的開發,1985年以16.5億美金的天價收購了1903年成立的同樣百年是老店Allen-Bradley公司后,開始進入工業自動化行業,并一直沿用AB的品牌。目前是北美最大的自動化專業公司,產品系列有PLC、傳動系統、運動控制系統、自動化軟件為主,近年來,推出了e-Manufacturing 概念,提出了制造業信息化的解決方案。過去離散控制領域一直位于領先地位,近年來涉足過程控制領域。其PLC以PLC-2,PLC-5,SLC500和最新的Control Logix系列著稱于世。
1998年,Rockwell收購了德國的PLC制造商Sprecher and Schuh 公司,并借此在歐洲市場上踩進了一只腳。
1999年,Rockwell公司連續收購了開發制造執行系統軟件的Enterprise Technology Group ,從事線性馬達和位置控制的Anorad Corporation公司,從事人機界面產品的Dynapro公司,以及從事安全防范系統的EJA公司;2000年收購了以軸振動測量與控制著稱的 ENTEK,以仿真軟件著稱的Systems Modeling Corporation公司,開發批處理軟件的Sequencia公司,開始進入連續過程控制領域。
2002年又收購了開發安全系統的Tesch (Germany)公司,一直提供制造執行系統解決方案的Propack Data公司,推出了e-Manufacturing 系統概念。
2005年收購了提供制造業信息化解決方案的DataSweep公司,2006年,收購了提供制造管理軟件的GEPA mbH公司。
2007年以1.1億英鎊現金收購了全球領先的過程工業關鍵點控制與安全解決方案供應商ICS Triplex。
2007年再次收購Pavilion Technologies公司,一家為過程與混合工業中的先進過程控制、產品優化和環境兼容提供解決方案的私人控股公司。
2008年收購專門作企業制造智能軟件的私人控股公司——Incuity軟件有限公司。
2008年收購面向生物技術及制藥市場的系統集成商ProsCon。
2008年收購CEDES AG公司的安全與自動化業務部門
2008年再次收購中國西北地區重型流程工業集成商——西安恒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從2007年開始的收購活動主要集中精力于過程自動化行業的解決方案和對行業系統集成經驗的補充。
Rockwell公司的產品一直位于金字塔的高端,產品也也比較單一,主要局限在離散制造領域,以PLC擅長,直到本世紀才推出了MICRO –LOGIX和FLEX-IO開始進入低端市場,但即使在低端市場,也屬于昂貴型的產品。從進入21世紀以來的收購動作表明,Rockwell主要開始進入信息化制造領域,并顯示出了明顯的戰略雄心。
成立于1885年的Honeywell公司是國際自動化行業當之無愧的百年老店,是世界500強之一。以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套DCS系統 TDC-2000而著稱于世。目前主要業務有三部分:工業自動化,航空航天儀表和樓宇自動化。DCS系統有TDC-3000和新近推出的 PlantView系統,儀表系列則有ST3000系列變送器等。
1994年,Honeywell的歐洲公司收購了德國的一間從事供熱系統控制的Metallwerke Neheim Goke & Company公司,主要為了打入歐洲市場。
1995年,收購了General Signal公司下屬的Leeds & Northrup公司,主要是減少當地競爭和進行市場整合,隨后又收購了從事紙機控制設備的Measurex公司,為Honeywell進入造紙與紙漿行業增強了動力。
1998年,收購了西屋電氣公司的保安系統業務;1999年,又收購了著名的保安監控公司C&K Systems公司,加強了自己在樓宇自動化領域的份量。同年,Honeywell被美國聯合信號(AlliedSignal)公司收購。但協議規定,“Honeywell”的品牌將繼續沿用。
2000年, GE公司欲收購AlliedSignal公司所持有的Honeywell的股份,雙方已經簽署了協議;本來會成為新世紀最大的一樁收購案,但最終卻因為歐盟的反對而作罷,這個案例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國內的兩間公司的收購卻因為外國的干涉而沒有成功,為此,一度在美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
2002年,Honeywell又從Invensys公司收購了Sensors公司,接著收購了從事空調系統控制的Tridelta Industries公司;2003年,又收購了SensotecInc公司,進一步加強傳感器方面的市場力度。
2004年,收購了從事仿真軟件開發的Hysys公司,同年,在俄羅斯收購了從事自動化工程的Petrocom,顯然是在為進入俄羅斯市場做墊腳石。
2005年,Honeywell收購了Tridium軟件公司,接著收購了從事消防系統的英國公司Novar PLC。
Honeywell在中國一直穩占石化行業的龍頭老大。原因當然首先是因為霍尼韋耳在石化的造詣和經驗。但1993 年,Honeywell與中石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向所有中石化企業提供世界一流的自動化和控制方案”的名義,合資成立了中石化霍尼韋耳公司,各占 50%股份,由此,中石化下屬各煉油廠基本上把Honeywell的產品當作首選,這也是Honeywell在中石化占據市場的重要原因。1998年,合資公司到期,由于其它公司提出了反對不正當競爭的投訴,合資公司到期后沒有再延期。所有業務轉入霍尼韋爾中國公司。近年來,Honeywell的產品在中國受到浙大中控、和利時等公司的巨大壓力,基本放棄了中小系統的市場,轉向大型項目的TURNKEY總包業務,如BP上海的石化項目,Honeywell 以1.2億英磅的價格中標。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是1876年由發明大王愛迪生創辦的,早期叫愛迪生照明公司。1890年開始使用通用電氣的名稱。當時所從事的行業主要是照明、運輸、輸配電,相關業務至今仍然是GE的主流業務之一。
GE-FANUC是通用電氣與FANUC公司的合資公司,總部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Charlottesville市。
2000年4月,GE-FANUC收購了從事柔性制造的Cim Works GageTalker公司,同年 6月28日,GE-FANUC又收購了美國的南安普頓的DataViews Corporation,該公司從事工業自動化軟件的開發和生產。
2001年9月,收購了美國的Huntsville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工業自動化、測量、通訊和國防工業行業的單板PC、網絡通訊硬件的開發。
2003年3月,GE-FANUC宣布收購RAMiX Inc. 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軍工行業的嵌入式系統的開發。同年6月,GE-FANUC收購了Mountain Systems Inc.,該公司從事先進制造執行系統的業務,應用行業主要在消費品,食品飲料,生命科學,造紙行業,不久,GE-FANUC宣布了自己信息化制造(e- Manufacturing)方案。不久,GE- Fanuc從因維斯手中收購了國際最大的自動化軟件公司Intellution,后者是剛剛從Emerson手中收購不到兩年的公司,據信,對 Intellution公司的收購是為了彌補GE-Fanuc 公司的Cimplicity軟件的不足。
2006年3月,GE-FANUC宣布收購SBS Technologies,公司,該公司是針對OEM制造商提供開放式嵌入計算機產品開發的設計公司。接著,又宣布收購了Condor Engineering ,該公司從事軍工和航空與航天工業的仿真產品和嵌入式產品的開發。2006年9月, GE Fanuc 又宣布收購了英國的Radstone Technology PLC, 該公司是從事嵌入式計算機設計的,主要針對軍工行業與OEM行業,主要為了加強GE對軍工行業的服務與支持能力。
GE-Fanuc公司的長處一直在運動控制領域,重點在各類工業機械與軍工裝備的控制上。其收購的公司大多是研發型的公司,目的是為了充實產品線,縮短產品從開發到上市的時間,增強行業競爭力。
2004年,GE在中國收購了上海新華自控公司,這是因為上海新華是國內第一家在30萬千瓦發電機組使用的國產DCS系統的擁有者,而且國家電力公司2003年下文要求今后所有電廠對國產DCS不得要求業績,價格要一視同仁,表示國產DCS系統對進口系統已經構成了明顯的威脅。這次收購顯然是要對國產DCS的迅速上升勢頭進行打壓,國內沒有像歐盟那樣的實力,可以像拒絕GE收購Honeywell對GE收購新華說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國內電力行業最有希望的一個自動化公司這樣落入虎口,而且等待新華的命運是不言而喻的。
有120年歷史的ABB是一個從事發電和輸配電以及機電設備的瑞士百年老店,世界百強之一。
1998年,ABB先后收購了從事過程控制系統的Alfa Laval 公司和同樣是百年老店的ELSAG BAILEY(貝利)公司,正式進入單純的工業自動化行業;在這之前,BAILEY剛剛收購了德國從事儀表行業的百年老店Hartman & Braun(哈特曼-布勞恩,H&B)公司。之后,又連續收購了Taylor, Asea, Kent,等公司,成為自動化行業的巨頭,緊接著又收購了August公司,推出了ABB自己的控制系統。
2000年,ABB與美國的開發電子商務軟件的SKYVA International,公司,之后不久,ABB即推出了Industrial IT的解決方案。
2001年,ABB收購了從事工程業務的Eutech Engineering Solutions Ltd,公司,
2000年到2002年,ABB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賣出,將樓宇自動化、計量業務、石油天然氣和冶金自動化方面的一堆公司賣了出去,原因是要專注在電力與自動化業務上。
2006年又收購了從事電力自動化的Raffin Electric公司。到目前為止,ABB的控制系統解決方案主要是為自己的電力系統配套,單獨以自動化系統在行業內銷售的很少。
ABB作為國際發電與輸配電的當之無愧的歐洲老大,在自動化領域雖然有投入和動作,但一直未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與同樣是發電業巨子的 GE公司相比,ABB的自動化業務比GE-Fanuc要遜色不少。其收購的公司也大多數是為了業務及報表的好看,在產品的研發上沒有花費太大的精力。
西門子是靠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發家的百年巨頭。西門子1958年開始生產繼電器,后來則以PLC為主要產品;其第一臺PLC誕生的時間比MODICAN晚了4年。
1991年以收購TI(德州儀器)的PLC業務嚇了美國人一跳,該動作主要是為了進入美國市場消除障礙,之后,先后收購了AAI, Moore, Milltronics公司,其中,收購Moore公司意圖進入過程控制的DCS市場;接著又收購了Turbo, AO, ORSI, Axiva 公司,其中有些是友情收購,有些是為了充實產品線。
2003年5月,收購了Compex, Danfoss Flow (丹佛斯)公司的流量部門,進入自動化儀表市場的意圖昭然若揭。
2005年,西門子收購了美國的中壓變頻廠商ROBICON(羅賓康)公司,增強了西門子在工業驅動領域的實力。
2006年1月,西門子收購了從事前端工程設計和工廠系統集成及軟件服務的美國Berwanger公司,試圖增強其在美國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地位;接著又收購了有四十年歷史的氣體流量計量的美國Controlotron公司,隨后,又收購了從事自動光學檢測的德國Opto-Control公司。2006年底,西門子又收購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減速機系統供應商之一FLENDER控股有限公司,來擴大自己在工業驅動技術領域的業務。
2006年7月,位于中國上海的Eastime(不知中文名為何)自動化工程公司與西門子簽署了一份協議,西門子收購 Eastime自動化工程公司的業務活動,屆時將公司易名為上海西門子過程分析有限公司(SPAS),并將其納入中國西門子公司自動化與驅動集團的區域公司。十月,西門子在中國收購了從事水處理的CNC水技術公司。這是西門子公司的自動化部門在中國開展業務幾十年來首次進行收購業務,表示西門子在占領中國市場的決心。
與北美的對手一樣,西門子也是考慮從離散制造逐步向過程控制領域過渡。1998年,推出的PCS7系統,就是基于S7系列PLC所構建的過程控制系統,2003年,西門子提出了TIA(Total Integrate Automation,全面集成自動化)的概念,向信息化制造領域進軍。
Schneider公司,現在被成為“法國巨人”,成立于1836年,已經170歲高齡了。當時是由施耐德兄弟收購了一家從事重工業的公司更名而成,后來成為歐洲最重要的軍火制造商。
1988年,Schneider收購了法國的工業控制與自動化公司Telemecanique,當時該公司的年銷售額為15億美圓,擁有15000名員工。1991年,收購了美國Detroit Fuse and Manufacturing公司,該公司成立于1902年,主要從事保險絲的生產制造,當時年銷售額為16億美圓。1992年,收購了Merlin Gerin(梅蘭-日蘭)公司,當時梅蘭日蘭公司有34000名員工,年銷售額達到40億美圓。
Schneider最著名的收購應該算是1994年對AEG及其子公司Modicon的收購。1968年,Dick Morley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PLC可編程控制器,然后在美國麻省波士頓成立了Modicon公司,Modicon公司的名字來源于MOdular DIgital CONtrol。 后來,Modicon輾轉被德國的AEG公司收購。1994年,由于施耐德與德國AEG公司組成合資公司AEG Schneider,Modicon的股份轉到該合資公司。1996年,Schneider 收購全部的AEG Schneider 的股份,因此,完全擁有了Modicon。隨后,Schneider正式更名為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
2000年,施耐德電氣收購了美國從事PLC控制軟件開發的Steeplechase 公司,開發了Think&Do軟件,該公司之后更名為Entivity (該名字來源于ENabling ProducTIVITY)。隨后,Schneider似乎對控制技術和網絡技術開始感興趣了,先后收購了Square D公司和法國PLC廠商April。
2002年,當因維斯有意向出售旗下的Wonderware公司時,Schneider曾被認為是最可能的收購者之一,但該交易最終沒有達成。
作為一個法國公司,Schneider在全球各地的收購有許多被人詬病,加上有些公司在收購后的業績下滑和裁員舉動,尤其是對AEG和Modicon的收購,更被許多資本市場的人提升到德法、德美的民族矛盾和國家矛盾的層面上來。
2004年,Schneider從Solectron公司手中購買了從事傳感器的Kavlico公司;5月,又收購了美國的樓宇自動化與安防公司 Andover Controls Corporation.
隨后在2005年4月,施耐德又收購了從事汽車和國防工業用的傳感器和運動控制產品的BEI Technologies Inc.公司,該公司是NASDAQ上市公司。顯示了進入傳感器領域的興趣。
從2003年6月到2006年,Schneider 先后宣布收購了數家樓宇自動化公司,包括瑞典的TAC公司,美國的Abacus Engineered Systems, Invensys 的先進建筑系統公司和Building Systems operations (IBS)公司,表明了進入樓控市場的決心。
2006年十月,Schneider 電氣宣布又以61億美圓的價格收購了美國從事輸配電業務的American Power Conversion Corp公司(APC),該交易應在2007年1月完成。
YOKOGAWA
橫河公司成立于1915年,最早是生產電表的。1975年,生產出CENTUM集散控制系統,與Honeywell的TDC2000同時號稱世界上第一套DCS系統。橫河主要以工業自動化和測試測量儀器為自己的主業。
九十年代初收購了GTI-IA公司,之后收購了Marex公司,2002年,橫河美國公司收購了主要從事氣相色譜儀和紅外分析一起的Measurementation公司,想擴大在美國的石化行業的市場份額。
1998年,橫河收購了澳大利亞從事仿真業務的TECHCOMM公司,在本世紀初又收購了System Plaza公司,完備了其開放式控制系統的底蘊。
2002年,橫河收購了ANDO電氣公司,加大了儀表行業的市場份額,但業界普遍認為,這次收購對雙方都是一個不幸的事件。
2006年1月,橫河又將所有的分析儀器業務全部轉賣給了AGILENT(安捷倫)公司,收到一億美圓,該業務之前是由橫河與惠普和安捷倫合資的。
橫河在1978年開始進入中國,以贈送化工部五套DCS而占據了中國化工行業的控制系統長達20年。1986年與西安儀表廠合資成立了西儀橫河公司,在2000年,橫河將西儀橫河的股份全數收購,只給西儀留了10%的干股,公司名稱變為橫河西儀,近年來,橫河的系統遭到國產DCS的擠壓,目前在大型石化行業的總包尚有優勢,2003年,橫河獲得了廣東大亞灣殼牌石化乙烯項目的自動化總包,總額為5000萬美圓。
從橫河公司的收購情況看,主要是要加強在過程儀表方面的優勢,對分析儀器行業曾經一度希望有所作為,但可能后來感覺到競爭力不足,于是將安捷倫公司果斷出售了。
從這些收購動作中,可以看出國際工控大鱷的野心和謀略,以及國際工控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所有的收購和兼并不外乎三個目的,首先是為了市場的本地化;其次,是為了規模的快速擴張;第三則是為了盡快充實自己的產品線,減少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時間。工業自動化的產品和技術是需要長期積淀才能開發完畢最終推向市場的,在這個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要想生存下來并且還能快速占領市場,有時等不到一個產品從研發、設計、中試到投產的全過程,這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收購那些已經開發了有競爭力的產品的小公司,然后利用自己的品牌與市場優勢,將產品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市場。
中國的自動化公司雖然近年來在規模上出現了一些大的公司,但產品線都十分單一,老的如傳統的儀表公司上儀、川儀、西儀三巨頭,主要局限在現場儀表行業;新的如和利時、浙大中控、上海新華,產品則僅以DCS集散控制系統為主;而國際上大型過程自動化公司,如 Honeywell,Rosemount,Yokogawa都是能夠提供從DCS到現場儀表的全套產品的,國內的過程自動化公司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
隨著技術的發展各行業間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國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不斷融合和發展,相信不久中國的工控界必將陸續出現為了完善產品鏈而發生的縱向整合收購案例;而中國排名前十位的大型制造商公司之間的并購,將在三年內出現,其中很可能會出現已經有幾十年歷史的老牌公司被一些新生代公司收購的情況出現。因此,自動化企業得做好充分心理和思想準備、從戰略的長遠高度謀求規劃,在即將到來的洗牌風暴中大奮勇拼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我們相信,在拔開云霧見青天之時,你定會在成功的喜悅中笑傲工控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