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低信譽導致我國企業損失數千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日前在此間說,我國每一位公
民都要認真思考“信譽”和“信用”問題,特別是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的領導干部,要把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盡快建立個人和企業信用征集、評價以及信息管理體系。
陳清泰指出,有關的研究表明,我國一些企業因為信用不高乃至失信,導致
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約6000億元人民幣。不久前舉行的全國人大和政協
會議上,有20份左右的提案是關于“企業信用”問題的。
他分析說,我國企業替外商加工一個玩具只賺幾元人民幣,外商拿到國際市
場上可以賺幾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這是為什么?人家賣的不僅是產品,還有企
業信用,這里面包括資本信用、商業信用、知識產權、管理技術等。因此說,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誠信影響企業的商譽;商標代表著企業信用,誠信和信用就
是企業的市場形象,就是金錢。
這位負責人認為,信用的基礎是長期預期。建立社會主義信用體系,首先要
求轉變政府的行政方式,克服政策多變,減少執法的隨意性,增加行政和司法的
透明度,以培育和促進社會長期預期的形成;其次要強化對產權的保護,培育信
用主體;另外,還要加強執法監督和輿論監督,建立和健全信用管理體系。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屬的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等單位開展的“企業信
用:現狀、問題及對策”專題調查發現,當前我國企業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是,拖欠貨款、貸款、稅款,違約和制售假冒偽劣產品,以及披露虛假信息、質
量欺詐,商標侵權、專利技術侵權和價格欺詐等。
從行業來看,不同行業的企業經營者對信用問題的感受有所差異,對“拖欠
貨款、貸款、稅款”問題反響較大的行業主要是建筑、制造、采掘、煤氣及水的
生產供應和批零貿易業;在制造業中,對這一問題感受較深的有電氣機械、黑色
冶金及造紙等行業。
對“違約”問題反響較大的行業主要是建筑、交通運輸倉儲和房地產業;在
制造業中,對這一問題感受較深的有化纖、有色冶金、專用設備制造及電氣機械
及器材制造等行業。
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問題反響較大的行業主要是電力、社會服務和交通
運輸倉儲業;在制造業中,對這一問題感受較深的有橡膠、金屬制品及化工等行
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