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臺資機床企業向內地轉移
排兵布陣 百家臺資機床企業分羹內地市場
臺灣機床產業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其地域范圍、人口規模的容量:臺灣機床產值在世界排名第六,排在德國、日本、意大利、中國大陸和美國之后;出口額世界排名第五,位于德國、日本、意大利和瑞士之后。據臺灣機器工業同業工會的初步估計,2005年臺灣機床的生產值達到32.8億美元。
而臺灣機床在內地市場的地位可以從最近的一個統計數據中得到充分顯示:2005年臺灣出口到內地的機床產品金額達12.69億美元,僅在日本之后,位居第二。
臺灣機床企業向內地轉移
不止是產品大量占據了內地市場,很多臺灣機床企業正在不斷將生產重心向內地轉移。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零零星星臺灣機床企業開始將生產和銷售向內地轉移,比如友嘉實業、建德集團等早在1993年就來到內地投資建廠,盡管當時內地的機床市場還是相當不錯,但很快就經歷了大幅度的跌落。
行至2000年,內地機床市場開始擺脫低迷,日漸繁榮,相對于整個世界范圍的機床市場,內地機床市場甚至表現出“這里風景獨好”的優勢。而與此同時,臺灣機床產業的局限也開始日漸顯露:在國際市場上,受日本、韓國業者的價格競爭,以及尚不完善的銷售通路及售后服務系統的影響,臺灣機床業已逐漸失去產品價格的優勢;在島內市場上,由于政經不穩、投資減少及業務外移現象增多,內需市場不斷萎縮,壓價競爭愈演愈烈。
在這樣的背景下,逾百家的臺灣機床企業把目光瞄準了內地,頻頻到內地投資設廠或是建立銷售網點。比如臺灣幾家具有代表性的大機床企業紛至沓來:友嘉實業在浙江蕭山設有生產點,在上海、北京、成都等設有銷售點;永進機械工業在上海設有生產點,在汕頭、北京、成都等設有銷售點;楊鐵工廠在上海設有生產點,在上海、德州、長春、重慶、長沙、梅州等設有銷售點……
從地域的分布看,臺資機床企業的生產點更多選址在浙江、廣東、福建等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帶,銷售網點的鋪設也多集中在這兩個區域,在北方地區的鋪設還只是星星點點,這樣也導致了這些臺灣機床企業產品的市場分布大部分集中在這兩個地區,而北方市場則基本還是尚未開墾或剛剛開墾的荒地。
記者采訪過一家位于浙江的臺灣機床企業,其產品40%的市場份額在廣東、50%的市場份額在長三角、10%的市場份額在渤海灣。盡管目前北方市場所占份額還很小,但這家企業對北方市場的開發顯然寄予厚望。據悉,這家企業一直企圖在北方尋找合作伙伴,借以深耕北方市場。
可以猜測,對于北方市場躍躍欲試的臺資機床企業絕不止這一家,聚集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臺資機床企業,在充分挖掘了南方市場的資源后,下一步棋必然要把市場開發的重點向北方轉移。而北方機床市場早已臥虎藏龍,臺資機床企業的這一步棋顯然不會走得很輕松。
來自臺灣企業的挑戰
中國機床市場的繁榮帶動著中國機床企業迎來了加速發展期,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境內企業重組不斷上演,并且已有不在少數的機床企業開始走出去大手筆的進行海外并購。
在這個背景下,有一個現象值得思考。在國內機床企業大肆重組收購的浪潮中,卻鮮有臺灣機床企業的身影。
有專業人士表示,目前臺灣生產的機床仍偏重于汽車、機車產業零件加工使用的機型,屬中低檔機種,附加值較低,極易被新興國家的產品所取代。雖然臺灣機床業產值在世界排名第六位,但由于各家廠商高精密零部件、控制器、伺服電機等關鍵性產品的自制率低,而無法與國際知名廠商展開競爭。
這可能是重組收購浪潮中鮮見臺灣機床企業的原因之一,或者在很多業內人士的觀念里,伴隨著近幾年行業的高速發展,一些內地頂尖機床企業的發展已經跟臺灣機床企業水平相當,或是高于臺灣機床企業。
也許,在個別企業身上,這種現象是存在的。但目前來看,相對于很多內地機床企業,在內地的臺灣機床企業還是有著相當的優勢:其原有的資金優勢、產業化優勢和管理優勢與內地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相結合,為臺灣機床企業帶來了新的競爭力。有一個例子,德國勇克公司在進軍中國市場時,其高層曾表示,他們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傾向于選擇在內地設廠的臺灣機床企業,因為臺資企業無論從觀念上還是管理上都更容易和他們融合。最后勇克將橄欖枝伸向了浙江榮德。
可以說,從整個行業來看,內地機床企業和臺灣機床企業還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差距。
首先在工作作風上,一些內地機床生產企業比臺灣機床企業缺少一種扎扎實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一家在內地設廠的臺灣機床企業老總表示,其在內地采購的功能部件和在臺灣采購的功能部件相比,有些并無功能上的差別,但就是質量不穩定,時好時壞。這說明內地的企業并不是客觀上做不好這些功能部件,很多時候是主觀上沒有好好做。
除了觀念上、作風上這些主觀的因素,在客觀上,內地機床企業和臺灣機床企業的差距也有很多,例如專業化生產與社會化配套的生產組織體系、先進的管理機制、強有力的研發體系等都是內地機床企業目前還無法比擬的。其中試驗檢測手段的落后表現尤為明顯,這也正是很多內地機床企業的產品看起來“形似”,而一旦用起來,卻“神不似”的癥結所在。
據相關專業人士介紹,臺灣的機床企業不論大小,各種試驗檢測手段都比較齊備。如普森精密主軸工業有限公司雖然僅有20多人,但基本具備主軸運動精度、噪聲、振動、溫升等試驗條件,而且100%進行實驗檢測。
另外,相對于內地機床企業,臺灣機床企業一般規模都不大,多數都在100人以內,但是效率效益卻較高。仍以普森為例,21個人,月產主軸部件1200根 ,而且全部是高精度產品。這樣的生產效率,是很多內地企業望塵莫及的。
盡管差距的發展趨勢是在不斷縮小。但必須看到,在內地機床企業快速成長的同時,臺灣機床企業也在不斷提升著自己,因此怎樣使自己走得比對方更快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