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規劃十大亮點聚焦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
一月中旬以來,國務院相繼召開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船舶工業、電子信息、輕工、石化、有色金屬產業和物流業等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這些規劃涉及范圍之廣、政策力度之大、決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
相關統計顯示,除物流業之外,其他九大產業工業增加值占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中國GDP總額的比重約為三分之一。十大產業的運行狀況,直接關系中國經濟能否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在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影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這些規劃的出臺旨在破解哪些難題?有哪些亮點?
汽車業:行業上水平 消費得實惠
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1月14日審議通過。
出臺背景: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和第二大汽車消費市場。受金融危機沖擊,中國車市在經歷了連續9年的兩位數高速增長后,在2008年出現下滑。作為一個對上下游產業拉動效應十分明顯的產業,如果車市和汽車產業持續低迷,不僅嚴重影響擴大內需,對實現國民經濟增長目標也將帶來不利影響。
規劃亮點:“在中國汽車工業正面臨嚴峻的考驗時刻,國家從稅收、財政等多方面推出扶持政策,鼓勵擴大汽車消費,無疑是重大利好。無論汽車制造商,還是汽車經銷商,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汽車消費者,都將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國內汽車業界普遍認為。目前,中國人均汽車保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對此認為,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汽車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
“但從汽車工業發展的歷史來看,總是有高潮,有低潮,在發展速度緩慢的時候應該調整結構,加快技術進步和產品的更新換代。”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正處于科研向產業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國家出臺針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政策,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有望大幅提速,真正迎來新能源汽車大發展的春天。
鋼鐵業:提高產業集中度的重要契機
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1月14日審議通過。
出臺背景:中國目前有大小鋼鐵企業1200家左右,其中大中型鋼鐵企業約70家。鋼企數量太多,產業集中度太低,大小鋼企一團混戰,一方面導致國際鐵礦石市場價格飛漲,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鋼鐵業利潤率,不利于鋼鐵業的長遠發展。
規劃亮點:“這份規劃給處于困境的中國鋼鐵業尤其是大型鋼企帶來了希望的曙光。”有關鋼鐵專家認為,規劃在“振興”之前加上了“調整”二字,說明中央出臺規劃的用意不僅僅是救市,更重要的是鋼鐵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而要實現這一點,當務之急就是要提高行業集中度。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張曉剛認為,金融危機給中國企業帶來影響的同時,也給中國的鋼鐵行業發展帶來機遇。當前鋼鐵市場需求量下降,不少中小企業自行停產,行業效益跌入歷史最低點。國家應抓住整個行業“落潮”之機,提高鋼鐵行業的集中度。
紡織業:未來三年欲達到三大目標
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2月4日審議通過。 出臺背景: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紡織經濟受到巨大沖擊,部分企業陷入困境,甚至出現停產、關門現象,但與此同時,占行業數量三分之一的優質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創造利潤達全行業利潤的98%。盡管2008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速出現回落,但國際市場對質優、價廉、物美的中國紡織品服裝產品繼續高度認可,中國紡服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并沒有減少。
規劃亮點: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表示,規劃的出臺有利于紡織行業恢復增長,將推動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穩定國際市場份額。在這份規劃的指導和推動下,未來三年,我國紡織工業將積極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推動重點科技攻關、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加大企業自主研發強度,提高產學研和產業鏈集成創新水平,全面提升質量水平。
專家表示,金融危機并未改變人們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中國紡織企業將順應這種趨勢,取得更大發展。未來三年,我國紡織行業欲達到的三大目標是:出口保持8%的年均增長速度,紡織工業生產保持13%的年均增速,國內市場衣著類消費保持20%的年均增長。如果這三大目標都能實現,將為我國新增200萬個就業崗位。
裝備制造業:大力推進裝備自主化
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2月4日審議通過。
出臺背景: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我國在發電設備、重型設備等領域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中低檔數控機床、中低檔大型工程機械等也已接近國際水平,但大型石化通用設備、高檔數控機床、高檔大型工程機械等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
規劃亮點:裝備自主化不僅關系裝備制造業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規劃明確指出,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必須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
事實上,2006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已提出“鼓勵訂購和使用國產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但這項要求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實,在國內許多大型項目的設備招投標中,國產設備往往因種種原因而無法中標。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宋曉剛表示,推進裝備自主化,實際上就是要求國內企業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船舶業:加快向世界造船強國邁進
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2月11日審議通過。
出臺背景: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造船大國,與第一大國的差距不斷縮小。2008年,我國造船完工量達2881萬載重噸,占世界總量的29.5%,新船訂單量占世界的37.7%,手持船舶訂單占世界的35.5%。但是,中國船舶工業在造船設施、效率、質量方面,尤其是配套能力方面,與世界先進造船國家相比還有很大距離。
規劃亮點:規劃不僅有助于我國造船業抵御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而且針對我國船舶工業存在的大而不強問題,提出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將加快中國向世界造船強國邁進的步伐。
我國最大的造船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譚作鈞認為,加快自主創新和優化產品結構,不僅是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措施。振興規劃提出的“加強技術改造,支持高技術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重點配套設備研發”等措施,奠定了造船業的未來調整基調,有利于行業的長遠升級和增強整體競爭力。
中國船舶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說,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船舶工業已經具備了向世界造船強國沖擊的基礎和條件。規劃在造船設施、能力提升、產業布局等方面出臺的政策措施,對加快實現造船強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