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把脈重大裝備科學發展
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踐行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10月23日在京召開重大技術裝備科學發展研討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在會上分析了當前經濟環境下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現狀,并通報了工信部裝備司近期的工作思路與重點。
會上,裝備制造領域專家、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及相關企業代表研討了目前制約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與會專家強烈呼吁:應建立有效的部際、省際協調機制,例如成立重大技術裝備或振興裝備制造業領導小組;建立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投融資渠道,包括制定整機及其所需關鍵零部件研發引導資金,給予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進入市場的風險補貼等;加快落實細化《若干意見》中有關政策細則;通過政府采購等法律手段,保障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
行業發展缺乏統籌協調機制
基于近年我國機械工業的快速發展,國內裝備制造業發展形勢良好,諸多業界企業提出了跨越式發展思路。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提出,企業跨越式發展思路應建立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
柳百成指出,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裝備制造產品仍以中低端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以機床為例,我國機床行業生產規模已達世界第三,但出口產品仍以經濟型、普及型機床為主,我國所需的高檔數控機床98%都是進口的。
第二,產學研聯盟基礎薄弱。重大技術裝備所需的關鍵零部件仍然受制于人。
第三,在很多產品領域,單項技術比較先進,但系統成套能力比較差。以冶金裝備領域的連軋連鑄為例,國內承擔90%重量的生產,掌握核心技術卻很少,大部分利潤被國外企業拿走。
柳百成認為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行業發展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二是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很多企業尚沒有承擔技術創新的能力,過去原有的科研院所變成了行業競爭對手,而非技術服務者;三是研究經費總體投入不足,據統計,目前國內汽車行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的平均值只有1.7%;四是人才培育體系不完善,包括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育及考核辦法仍重理論輕實踐。
據介紹,工信部裝備司近日經過調研,總結了行業尚存的突出問題,包括:行業發展統籌協調機制缺失,跨省市、跨行業的協調力量薄弱;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發展的《若干意見》相關細則制定及實施不完善不到位;關鍵技術,包括重大技術裝備所需的關鍵零部件仍受制于人;國家自主研發渠道不統一,投入不足,研發主體相互之間沒有形成合力。
針對上述問題,一重集團、中石油集團裝備制造分公司、陜西鼓風機集團、瓦軸集團、北車集團等企業負責人分別結合自身情況,探討我國裝備制造企業發展的途徑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舉國協力推進裝備制造業的振興
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陸燕蓀強調,要舉國協力,加快推進裝備制造業的振興。
“目前國內重大技術裝備領域的自主創新尚不能滿足行業發展需求。”陸燕蓀建議,加快裝備制造業振興,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明確管理部門的職能與職責,加強主管部門的全局規劃、統一協調統籌;加快制定各項重大技術裝備領域的技術政策,加強產業鏈上關鍵點的突破;強化用戶領域的支持力度,在重點項目的立項規劃中給予重大技術裝備市場支持。同時,應加快建立裝備制造領域的數據庫。
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研究所所長胡春力建議,應從全局定位振興裝備制造業,首先抓核心企業,即加強有創新能力的、可以與跨國公司抗衡的大企業集團建設,進而加強專業化的配套體系建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提出了五項建議。
第一,當前,裝備制造業發展處于關鍵轉型期,由國產化轉向自主化。相關部門需要盡快解決低水平重復建設、地方項目盲目上馬問題。建議行業發展加強自主化,加強設計、集成能力建設,特別是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加大研發投入。
第二,加強市場化方向定位。在觀念上,轉變過去長期形成的對國產裝備不信任的態度,建議相關部門利用我國大市場優勢發展我國制造業。
第三,加強政策扶持。在政府采購政策上給予支持,包括首臺(套)裝備的使用給予相關風險擔保政策。同時,加強科學的組織與協調管理,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包括:建立以企業為主的創新集成平臺,加強基礎工藝的研發與行業共享,充分發揮行業共性技術研究機構的力量;建立研究開發示范推廣體系;加快實現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加強重大技術裝備的配套;加快重大專項實施;保證政策穩定性等。
第四,突出重點,優先發展節能與環保裝備。在強調設備本身節能環保的同時,要加強生產制造過程的節能減排。
第五,國產化是長期戰略與任務,相關政策不能因為市場的短期波動而變化。我國應抓住國際經濟不景氣時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技術改造。政策重點應突出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包括打破地區保護,保障公平競爭,加快相關標準的制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