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36家鋁企“過關”
工業和信息化部15日公布首批36家(共計40個項目)符合《鋁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名單中包括中國鋁業[-1.18%資金研報]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等中央企業所屬企業及云南鋁業、河南神火、青海橋頭鋁電等地方國有企業,也包括東方希望、山東南山集團等民營企業。
記者注意到,從名單公布的產能看,全國至少一半以上的鋁行業產能不符合規范條件,將面臨淘汰。名單中,鋁土礦項目有5個,產能1720萬噸,只約占全國的46%;氧化鋁項目8個,產能1550萬噸,約占全國的29%;電解鋁項目26個,產能955萬噸,約占全國的30%;再生鋁項目1個,產能10萬噸,約占全國的2%。
近十幾年來,我國電解鋁工業快速發展,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需要,但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滯后,粗放式的發展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目前,電解鋁產能已達3200萬噸,僅2013年即新增約500萬噸產能,產能無序擴張、產業集中度低、資源保障力弱、市場惡性競爭、環保壓力大等問題日益突出。2013年鋁冶煉行業虧損23億元,2014年前兩個月鋁冶煉行業虧損29.3億元,是今年有色金屬行業唯一虧損的品種。
據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駱鐵軍介紹,電解鋁行業一直是宏觀調控的重點行業,行業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審批,如嚴格控制新項目上馬,銀行不予貸款,土地不予供應等。但在前期市場需求拉動下,在有產量就有效益的大環境中,企業更多地注重規模擴張,致使我國電解鋁產能逐年攀升,從2008年的1800萬噸快速增長到目前的3200萬噸,多年來通過行政審批手段嚴格控制產能收效甚微。
駱鐵軍表示,鋁行業規范實際上是對現有企業進行梳理,向社會、向各部門提供符合環保、節能、質量、技術等項要求的企業名單。讓好的企業正常發展、依法經營;存在問題的企業找到差距,加快升級改造;污染環境、浪費能源和質量不合格的企業堅決關停,“力爭通過規范管理,促進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