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污染物排放新增量進入收窄期
“我國污染物排放新增量出現重大變化,進入了收窄期,估計將超額完成十二五減排的任務”。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司長趙華林在日前舉行的“2015‘碧水藍天’中國環保高峰論壇”如是說。
以 “踐行綠色生活,崇尚生態文明”為主題的新華網2015“碧水藍天”中國環保高峰論壇活動7月19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來自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方面的代表,共同為環境保護、環保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司長趙華林在談到經濟新常態下的環境保護以及我們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時表示,改革紅利的釋放、環境質量改善的理念現在已全面樹立,進入堅定期。過去靠資源投入,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現在我們要靠改革和創新。
“經濟增速換檔,污染物排放新增量卻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進入了收窄期”趙華林說,上半年經濟數據還沒出來,估計降超額完成“十二五”減排的任務。“十一五”期間新增燃煤量每年是2億噸,去年燃煤下降了3%,所以新增這塊的污染物沒有了。
他表示,今年上半年空氣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改善,這都是經濟新常態所帶來的變化。所以環境和經濟,既是矛盾的又是對立統一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速度決定了環境保護的程度。經濟起決定作用,所以只有結構變了,我國的環境才能最終得到改善。
能源消費增速趨緩,污染排放疊加進入了平臺期。能源消耗下降,能源結構也開始發生了變化,趙華林透露,今年上半年清潔能源的比例已經占到17%,按照規劃到2020年的時候清潔能源比例要占15%,如果照現在的速度可以提前完成。
趙華林稱,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使得區域經濟發展進入均衡期。“十一五”期間城市化率每年是5%左右,進入經濟新常態之后,中央召開了新型城市化會議之后,城市化率每年增加2%左右。別看只是減少3個百分點,對環境的壓力則小了很多,可以達到均衡發展。
他表示我國生態金融日趨活躍,綠色、循環、低炭發展進入蓬勃期。不過經濟新常態下,環保產業在獲重要機遇的同時,新的挑戰同樣存在。
首先是世界環境利益多元復雜,爭奪加劇;二是布局性的污染由點到面擴張、疊加明顯。經濟新常態下在發達地區、東部地區的污染企業存在向西部轉移勢頭,需引起高度重視;三是很多過剩、落后的產能,過剩但不落后的怎么辦?四是污染治理的遲疑不決,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不太景氣,對于污染治理的投入方面一定會有猶豫不決、患得患失,有的甚至以偷排、漏排來減少環境成本;五是環境供應產品供給不足、效率不高;六是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基本接近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