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貨運需求下滑半掛車產能過剩產品積壓
料峭的寒風,把清淡的半掛車市場映襯得很冷。
據統計,2008年11月,全國共計銷售半掛牽引車4484輛,環比下降48.49%,同比下降70.61%。全國半掛車生產廠家在議論著同一個話題——半掛車市場的冬天還有多長?
為使國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國家計劃投資4萬億元拉動內需,還專門對汽車業提出振興計劃。那么,2009年半掛車行業能圓 復蘇夢嗎?筆者經多層面分析認為,2009年半掛車市場難以再度“笑春風”。
經濟形勢回暖對半掛車需求拉動作用不明顯
目前,國內運輸市場運量下降,許多運輸戶找不到活兒干,有相當多的半掛車停在家中,生產廠和經銷商手中還有一些庫存車沒有銷出去。經濟形勢回暖后,如果現在停駛的半掛車全部上路,運輸市場上的運力足能滿足運量需求。即使有用戶購買新半掛車,廠商也會先消化庫存,半掛車生產廠不會開足馬力生產新車。
半掛車靠超載賺錢的“賣點”不復存在
2008年2月20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在中國首屆年度卡車評選頒獎典禮大會上說,中國公路運輸市場的競爭不是靠科技進步,不是靠集約化經營,不是靠科學管理,而是靠超載等不正當經營手段。
這一段話反映出我國公路貨運市場無序競爭的現象。前幾年,半掛車市場之所以紅極一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公路運輸業超常規發展的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半掛車生產廠商迎合用戶超載掙錢的“快速致富”心理,提供嚴重超載的半掛車。其中,一部分半掛車用戶利用“大噸小標”偷逃和少繳養路費,謀求所謂的 “利潤最大化”。那個特定歷史時期造就了半掛車市場的輝煌,大量半掛車企業應運而生,應運而盛,可謂“興旺發達”。
今年1月1日,國家開征燃油稅并取消了養路費,各地高速路對過橋、過路費的征收也普遍實行計重收費的措施,政府在造車、銷車和用車三大環節上的管理方法正在得到完善。所有這些新措施的推行,都使半掛車原有的“超載賣點”失去優勢。
半掛車在貨運市場上的份額正在削減
過去,半掛車在煤炭、鋼材、化肥、糧食、家電等大宗貨物中長途運輸中占有很大的份額。現在國家要投入巨資大修鐵路,一旦這些鐵路通車投入運營,上述大宗貨物的中長途運輸,就會有一部分向鐵路轉移。青藏鐵路通車后,原先在青藏公路上跑貨運的部分半掛車沒活兒干了。由此可以驗證,運輸方式的轉變,對半掛車市場需求有很大影響。
與此同時,國家正在投資興建一批“坑口電站”,煤炭出了礦井就進發電廠,發出的電通過高壓輸電線路遠距離輸送。將過去的長途運煤變成了長途送電,減少了很多煤炭的運量。近期開工的寧(寧夏)東(山東)超高壓輸電工程,就是這種轉變的典型項目。
半掛車在歐美發達國家應用很普遍,主要原因是那些國家交通便利,法制健全,半掛車大都從事跨國中長途運輸業務,實現門對門的貨物對接。中國的國情與歐美國家不同,不能通過簡單比照,就認為半掛車在中國市場也會得到像歐美國家那樣的大量應用。
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是及時調整產品結構
有人把目前半掛車滯銷的原因歸咎于金融危機。實際上,即使沒有金融危機,半掛車行業也存在產能過剩的危機。全國1000多家工廠同時生產著幾種基本相同的半掛車車型。是金融危機這根導火索把半掛車產能過剩這個問題提前引爆,促使我們對行業、對市場來一次反思和自省。這次金融危機不僅給半掛車行業提供了一個理性思考的機會,也給產品轉型提供了一個契機。半掛車企業有必要做好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
不要把半掛車的“復蘇”希望寄托在國家對汽車業的救助上。半掛車不同于普通卡車和乘用車,半掛車只是貨運工具。現在貨運市場上不是有很多貨物積壓無車去拉,而是有很多半掛車閑著無活兒可干。這樣一個產能過剩的行業怎能得到救助?
半掛車行業曾經輝煌過,但現在造車、銷車、用車、政策環境和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半掛車企業不應該與時俱進及時調整經營思路嗎?
上世紀70年代,氣體打火機逐步興起,取代了火柴。但在產品轉型的過程中,許多火柴廠沒有抓住這個機遇,一個個垮掉了,后來發展起來的氣體打火機廠并不都是原先的火柴廠。這個案例值得半掛車生產企業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