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WTO后對重機行業的影響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重型礦山機械行業開局良好,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保持了穩步上升的態勢。眾多重機企業在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實施,財政貼息貸款到位的利好帶動下,呈現出一派生機。
為探求重機行業喜開新局,漸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的答案。新年前夕,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汪建業理事長談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重機行業作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重要裝備的行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重型機械工業主要是為能源開發、原材料生產、交通運輸等國民經濟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提供技術裝備的產業,是國家裝備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機工業主要分五個行業,即冶金機械制造、重型鍛壓機械制造、礦山機械制造、起重運輸機械制造和大型鑄鍛件制造。對煤炭、水利、電力、冶金、石油化工、建材、交通等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的生產和技術進步有著重大影響。
據統計,重機工業共有1021家企業,其中冶金機械企業145家,起重運輸機械企業494家,礦山機械企業338家,工礦車輛企業44家。2000年共實現產值511.92億元,出口交貨值63.5億元。
進入新世紀以來,重礦機行業開局良好,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保持了穩步上升的態勢。2001年1~3季度,共完成產品銷售收入41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7%,其增速在十幾個機械大行業中保持了領先地位;實現利潤達9.1億元,與上年同期的0.8億元相比成倍增長。與此同時,虧損重機企業逐步減少為386個,虧損面為38.4%,虧損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76%。全年訂貨量與上年比大多數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7個重點聯系企業的全國訂貨量明顯增長,2002年的生產基本無問題。2001年全年可完成產品銷售收入近600億元,增幅在10%以上,利潤可達12~14億元,礦山、重型類企業可實現行業扭虧。整個重機行業經濟的平穩運行,既說明全行業在深化改革和加強經營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是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貫徹和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啟動,國內需求上升所帶動的結果。
當前制約重機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不少,但資金不足仍是當前困擾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最大難題。而造成資金困難的主要原因是拖欠嚴重,使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經營,為維持正常生產,很多企業只有負債經營。如果這個難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2002年在合同訂貨量較好的情況下,產品的交貨期將受到嚴重影響。此外,企業競爭力不強、產品開發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不高、企業間不正當競爭等問題,也制約了重機行業企業的健康發展。
我國加入WTO后,對重機行業沒有什么沖擊,只有好處。因為重機行業多年來已經受了考驗,提前承受了“入世”壓力。過去國外產品進口太多,一些國外重機企業以優惠(免稅)條件進入我國,該占的市場已占了,使得國外產品大量拓展中國市場的空間已很校而國內重機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其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有了很大提高,逐漸在競爭中增強了實力。加入WTO后,由于有不少國外企業看好中國市場,從而為我國中小重機企業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資,進行改造或并購打下了基礎,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提供了機遇,將促使重機企業利用這一良機,到國際上去開拓市嘗擴大出口、發展自己。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產千斤頂、手拉葫蘆等產品的出口可望增加,企業只要下功夫一些大型冶金采礦設備和重機產品可望進軍澳大利亞、南非、東南亞市常可以說,加入WTO對重機行業來講不是沖擊而是契機。
從重機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分析,2002年重機產品市場發展預期良好,經濟效益仍呈持續增長趨勢。由于“十五”計劃啟動較早,目前技改項目訂貨已基本結束,預計2002年重機市場如下:1~3季度,重機行業在國內將占領70%的市場,約占550億元左右,略多于上年同期水平。重機產品出口受美國經濟下滑和加入WTO后的不適應的影響,將比上年有所下降,個別產品還有可能遭受國外的反傾銷。為此,重機企業應積極向外走,開展合資合作,優化企業結構,加快提升傳統產業,努力提高效益,留住人才,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