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食品包裝機械今后十年的總體發展方向
最近記者走訪了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岳書學會長,請岳會長就該行業現狀介紹了一些基本情況。
每年以11~12%速度遞增
我國的食品和包裝機械行業從70年代起步到90年代,歷了20年的時間,它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近5年以來的發展主要表現在:⒈穩定高速發展:以每年11~12%的平均增長速度發展,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⒉銷售總額大增:由1994年的150億(人民幣)發展到2000年的300億。⒊產品品種:由1994年的270種到2000年的3700種。⒋產品水平上了個新臺階,開始出現規模化,成套、自動化的趨勢,傳動復雜、技術含量高的設備開始出現。可以說我國的機械生產已滿足了國內的基本所需,并開始向東南亞及第三世界國家出口,如我國2000年的進出口總額為27.37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2.9億美元,比1999年提高了22.2%。在出口的機械品種中以食品(乳品、糕點、肉類、水果)加工機,烤箱,裝封、貼標簽機,紙塑鋁復合罐生產設備等機械出口較多,食品機械像制糖,釀酒,飲料、液體食品灌裝機,水泥包裝機等設備已開始成套出口。
每年進口10~15億美元設備
岳會長談到,我國的食品和包裝機械近些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但實事求是的講與國外產品間的差距仍差20年。主要表現在:⒈產品品種及配套數量少。我國的食品和包裝機械到2000年為止食品機械的品種為2000種,包裝機械則不到1700種,國外的數字為食品機械3000種,包裝機械2300種。國內大多以生產單機為主,而國外多配套生產,很少單機銷售。所以品種無法滿足國內食品和包裝企業的需要,而機械生產廠的單機銷售上使企業利潤微薄,無法達到成套設備出售的高利潤。⒉技術水平低主要表現在控制技術和產品可靠性差,技術更新速度慢。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推廣范圍窄,目前我國只有5%的機械設備達到國外發達國家90年代的水平。占20%的機械達到80年代水平,60%的機械才達到國外70年代的水平,通過具體的數字表明國內機械水平落后的狀況。⒊產品質量差:總體上來講,設備生產率低,能量消耗高,穩定性和可靠性差。造型落后、外觀粗糙,基礎件和配套件的壽命低。
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水平相比,正因為我們的食品和包裝機械有這些不足之處,使我國大型的食品企業采用從國外引進生產線的方式,每年的進口額為10~15億美元,其中以制罐機最多。
不同類型企業的發展方向
面對差距,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本著“市場為主,引導為輔”的精神為企業提供多方面的幫助,如定期召開展覽會,溝通產銷渠道,組織出國考察,或請專家來華講課,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并進一步完善信息網絡,定期發行《食品和包裝機械》會刊,溝通行業信息,促進整個行業的提升。
目前協會對于行業總體的發展趨勢要求為:實現機電一體化、智能化、向控制化發展,并加強微機技術應用,新技術引進,加快企業ISO9000認證的進行加大質量管理的力度。目前,我國從事食品和包裝機械生產的企業大約8000家,上規模的企業有3000家,綜合排名前50名重點骨干企業生產集中度僅占40%,經過對未來10年中國市場的研究和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比較,岳會長認為到2005年形成以排名前50家企業生產集中度可達到50~60%,繼續朝規模化、集團化發展,以追求規模效益。而中小企業在目前資金、技術實力不夠雄厚的狀況下,不要盲目引進生產線,轉產為大型機械企業提供零配件生產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