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五金機電行業與裝備制造業的對接
我國有12億人口,人均資源占有相對短缺,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是1/3。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以資源浪費、能源浪費、環境污染為代價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其中尤以五金機電行業和制造業為最,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基礎。這也是我國五金機電產品頻頻遭遇外貿壁壘的原因之一。我國五金行業發展現狀的需要以及國外發達國家行業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改變我國五金行業的現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積極整合行業資源,加快五金機電行業與裝備制造業的對接,整合五金產業鏈。
五金是用于生產和生活中的金屬制品,金、銀、銅、鐵、鋁、錫等制品叫五金制品。五金公司經營產品分:建筑五金、日用五金、裝飾五金、五金工具、消防器材、雜品等。機電產品包括工具、機床設備、通用設備、儀表、電器、礦山設備、輸變電及電站設備、氣動及液壓元件、自動化工程控制傳動裝置等等。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生產、技術裝備的制造業;它是制造業的基礎,也是其它產業的基礎,它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全球經濟中的競爭與合作。
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中,美國占37.5%,以飛機、集成電路領先;日本占38.8%,以電氣機械為主;德國占40.9%,以運輸機械為主;英國占31.8%,以飛機造船為主;中國占12.7%,以中低檔設備為主。如何加快五金機電行業與裝備制造業的對接,個人認為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培育建設一批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打破行業、地區和所有制界線,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實現自主創新。按產品的特性及工藝對行業實行戰略重組。
2、以資本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建設節約型國家經濟體系,實現規模經營。要按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要求努力降低成本。零部件自制率,要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現狀,充分發揮現有生產能力的作用。從而形成規模經濟,以市場為導向推進機械工業產品結構和戰略調整,堅決淘汰工藝陳舊、資源浪費和污染嚴重的工藝。美國技術改造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69%,而中國僅為25%,在25%中用于擴大規模、外延的占35%,用于安裝工程投資占44%,真正用于更新技術設備的僅有8.3%,也就是1萬元技術改造資金中用于更新設備只有205元。
3、組建一批具有較強專業化協作能力的配套企業和物流企業,建成一批專業化小型企業,形成機械工業大、中、小協調發展的格局。把加強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放在重要位置,使企業成為真正的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主體。“中國制造”變“中國創造”,同時增加研發中心,開發一代、制造一代。
4、重點發展市場容量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帶動作用明顯,具有戰略性的領域,如軟件產業、電子商務、數字化產品、新型顯示器、微電、光電材料、納米產業數字系統及裝備。
5、用新型業態改造傳統生產資料市場,尤其是五金機電市場。提升現代化水平已是大勢所趨,面對入世后的競爭和挑戰,開拓新的發展空間,關鍵是企業制度、市場管理、市場主體、市場技術、市場信譽的全面改造與創新。
當前國內市場呈現出低端混戰,高端失守的格局。市場競爭的規律是從價格戰到技術戰、人才戰、品牌戰,最后是服務戰。如何規范市場,使市場升級,全面推銷國內國際知名品牌,建立規范的經營網絡擺在我們每個企業領導和經營者面前。我們工業品超市的建立是從戰略上重新洗牌,重新策劃五金機電經營網絡的布局和國內國際的知名品牌,重新建立有規模、有信譽、有實力、有相互連代的經濟聯合體,提高綜合管理水平,提升市場檔次。擴大連鎖使之形成網絡化規范化管理,變單一的買賣關系延伸到代理制、連鎖制、電子商務,實施品牌戰略,集質量、展示、價格、技術、物流等多功能綜合服務于一體,充分利用信息化、電子商務等先進的管理體系,與現代化國際化接軌。流通服務不僅具有商品性,不僅是商品的轉移價值實現價值特殊形式,而且具有生產性,能夠產生加倍的價值與效應,進一步說,流通服務具有特定意義的資本性,因此五金機電超市應預示著更大的資本效益。
作為新興物流模式的工業品超市目前沒有經驗可借鑒,需要不斷的完善和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愛護,更需要新老朋友的合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