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擴張轉向亞非拉
投資者報(記者許瑤)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中國對外貿易也感受到了陣陣寒意,戰略調整如箭在弦。
歐美日三大經濟體出現同步衰退,使得中國與其貿易額日趨下降。加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更讓中國與這三大經濟體的貿易情況“雪上加霜”。
近日,中國領導人密集出訪:1月27日至2月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歐;2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出訪拉美4國;2月8日,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訪拉美5國;2月10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沙特阿拉伯、馬里、塞內加爾、坦桑尼亞、毛里求斯5國。
諸多因素均顯示,中國對外貿易出現新趨勢,過去以歐美日為主要貿易對象的戰略正逐步調整。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擴展亞非拉貿易的同時,將繼續維持與歐美日的貿易合作,歐美日依舊是“主戰場”,而亞非拉將成為重要的“第二戰場”。
“中國要從貿易大國發展為貿易強國,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改變貿易戰略只是一方面。”正如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言,要堅定不移地進行升級和轉型。在歐美日貿易頹勢難調的情況下,亞非拉無疑將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另一重心。
對外貿易頹勢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全球貿易活動遲滯,美、歐、日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均陷入比預期更為嚴重的衰退,由此導致中國與歐、美、日的雙邊貿易嚴重受挫。
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表示,雖然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和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與挑戰,但中國政府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對歐盟貿易總值4255.8億美元,占全年外貿總額的16.6%,同比增長19.5%。作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是最重要的技術進口來源地,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
而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然而,2008年前10個月,中國再次被加拿大反超,退居美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地。2008年全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達3337.4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增速為入世7年來最低點。
另外,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國內消費需求急劇萎縮,人民幣升值的累計效應集中釋放,成為近期中美雙邊貿易陷入低迷的主因。
從出口方面看,自2008年10月起,中國對美貿易規模步入逐月下滑通道。2008年,中國對美貿易同比增長8.4%,7年來首次降至個位數,占當年中國出口總值的17.7%,而2007年這一數值約為21%。
而中日的雙邊貿易也不容樂觀。2007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日本繼歐美之后,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和最大進口來源地。然而,2008年前11個月,中國產品在日本進口市場所占份額已由2007年同期的27.7%降至18.6%。更令人擔憂的是,2008年11、12月,中日雙邊貿易值連續兩月出現負增長。
事實上,中國也正努力維持著與歐盟各國的貿易合作。1月28日至2月2日,溫總理訪問歐洲4國,這被稱為一次“信心之旅”。據保守估計,中方將于2月下旬赴歐采購,清單敲定150億元人民幣。
無論如何,在主要出口國上,中國的對外貿易已呈現明顯的頹勢。
貿易保護抬頭
在大多數國家陷入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在全球已經明顯抬頭,WTO總干事拉米對此很是擔憂,稱“孤立主義”是當前最大的敵人。
“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食品”運動已從小城盧卡蔓延到了米蘭等大城市;俄羅斯提高了汽車進口關稅;繼提高部分種類豆油進口關稅之后,印度又于近日沒有任何理由地宣布限制進口中國玩具。而美國國會則通過了“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引起極大爭議的“購買美國貨”條款赫然在目。
“貿易保護主義”的字眼也被媒體多次提到臺面。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理查德?米爾恩曾撰文提出,歐洲不能倒向保護主義。
面對金融危機下國際貿易的萎縮,商務部日前也發出警告稱,經濟低迷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催化劑,中國一直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重災區,2009年遭遇貿易摩擦的形勢只會更加嚴峻。
然而,與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摩擦相比,發達國家不斷推出各種新標準,如日本頒布的對進口的醫療保健器械實行新標準、歐盟出臺的玩具安全指令等,儼然成為中國企業出口產品的“軟釘子”。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主任趙玉敏表示,“這種提高標準的做法,更多時候則是發達國家對本地區產業和企業的一種進攻性保護。由于這種提高標準的做法是針對所有要進入本地區市場的企業而言的,而非歧視性地針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產品,所以不能算是限制進口。中國企業以往對付貿易壁壘的經驗在這些新標準面前有些力不從心。現在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只有一條路,要進入目標市場,就只能付出成本。”
雖然輿論均不認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但這些國家的做法無不對中國與他們之間的貿易產生影響,中國調整全球貿易戰略勢在必行。
挖掘亞非拉潛力
“信心是最重要的,比黃金或貨幣還重要。”今年2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與英國首相會面時如是說。
有跡象表明,亞非拉國家和地區正成為中國政府關注的對象。兩會前夕,中國領導人密集出訪亞非拉,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可見中國政府對與亞非拉的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異常重視。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趙玉敏也持相同觀點。2月18日她對《投資者報》記者說,“中非貿易潛力特別大,最近幾年增長得很快”。
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政府不斷加強對非洲人才培訓、科技成果開發、文化交流和疾病防治等領域的合作。趙玉敏表示,資源、基礎設施建設等的開發,可以幫助非洲經濟實現就業增長等。一方面,中國幫助非洲國家發展;另一方面,能擴大自己的出口,帶動雙方的貿易發展。
亞非拉市場確實具有很大潛力。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08年1至10月,中國出口增速排在前列的皆為新興市場——對拉美國家出口增長47%,對非洲國家出口增長41%,對中東出口增長31%,對印度增長39%。2008年,中非貿易歷史性地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1068億美元。
2月16日,中國駐沙特阿拉伯使館經商處表示,2008年中國和沙特阿拉伯雙邊貿易額突破400億美元,同比增長64.7%。
從目前來看,亞非拉市場雖有潛力,但只能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補充。中過對歐美日等國減少的那部分貿易額,可以通過與亞非拉的貿易得到補充。但是,目前亞非拉還無法承擔中國這么大的貿易量。中國對外貿易的“主戰場”,還應放在發達國家,亞非拉可作為“第二戰場”,以增加中國貿易的騰挪空間。
我們看到,中國近期在對外貿易上的一系列動作,有轉向亞非拉的實際需要,但也要認識到,這既是戰略上的要求,也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策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