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新醫改別太迷信“模式”
當下,關于中國新醫改到底是采取英國模式、美國模式、德國模式,還是混合起來的“英國軀體、德國四肢、美國腦袋”的模式正爭論得難舍難分。似乎大家談醫改時,嘴上不掛出個模式來就顯得落伍、無知與不入流。
其實不然。
中國改革歷來是在沒有路的地方開出路的。如果不是摸著石頭過河,還叫什么改革?如果有現成的模式可用,還用得著創新、改革?我們已經經歷過的種種改革,又有哪個是套著別人的模式來的?
同樣,在新醫改的大討論中,不必把模式捧得很高,甚至頂禮膜拜!
拿當下進行的無錫醫改來看,無錫衛生行政系統進行“管辦分離”改革是一種醫改創新,而這一改革又是在無錫這樣的富裕地區進行,其改革有著健全的醫保體系做支撐。從目前的統計數據和實際效果看,無錫的確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畢竟目前還在試驗之中,恐怕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無錫模式將會怎樣?
據說,無錫在探索醫改時曾到同樣實行管辦分離的香港取經,但無錫并沒有套用香港模式。原因很簡單,他們看到的香港醫管局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機構,由董事會管理。董事會里充滿了各種利益群體的代表,平等地行使職權。醫管局贏利后,董事們并不分紅,大家都是志愿者身份,醫管局的總經理是由董事會聘任的。這樣的西方公司制治理模式雖好,但沒法在現階段的中國套用,就是勉強推行,效果也未必好。
最后,無錫還是研究了自己的管辦分離。
再說云南宣威醫改,那是一種動用政府行政力量強力保證各級醫療機構必須按照極低的價格使用中標藥品的做法。客觀上,宣威達到了“降低藥價”、大幅壓縮藥品利潤的單純目的(見本報《“宣威模式”調查:尋找醫改新方向》,2006年4月3日)。
同樣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宣威模式能套用到無錫嗎?顯然不行,享受著優厚醫保待遇的無錫人恐怕難以接受“低價藥物”帶來的陌生,而承擔了無錫80%醫療任務的公立醫院們恐怕也會因“斷糧”而瀕于癱瘓!
反之,把無錫的模式套給宣威,也一樣消化不良。
這是因為,130多萬人口的滇東貧困地區宣威,與500多萬人口的東部富庶之鄉無錫,在社會、經濟、文化等等諸多方面全然不同,一個醫改模式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由此觀之,醫改雖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也不能急著找個模式就套用,還是應該踏下心來,研究本地的實際,因地制宜去搞改革。
鏈接:不同國家、地區的醫療模式
“香港模式”
醫院由香港醫院管理局管理,而非香港衛生署。醫院管理局與衛生署同為特別行政區衛生福利及食物局的下屬機構,相互平行。前者作為非政府部門的公營機構,直接管理所有公立醫院及基層醫療;后者作為政府部門,負責管理公共及港口衛生。
香港醫管局的職能是:把公眾對醫院服務的需求提供給政府;管理和發展公立醫院系統;就公眾使用醫院服務須付的費用,建議恰當的政策;規劃設立公立醫院等。其下設三層管治架構,分別是最高決策架構的醫管局大會(董事局)、區域咨詢委員會和醫院管治委員會。
“英國模式”
是指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體系——政府舉辦和管理醫療機構,居民免費獲得醫療服務;醫療服務體系是典型的從上到下的垂直體系;服務體系是雙向轉診體系;醫療經費80%以上來自政府的稅收,其余來自私人醫療保險。
280萬天價翡翠項鏈現身 宜家蘑菇飯里吃出肉蟲
“德國模式”
即全民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體系分離,雇主和雇員向作為第三方的醫療保險機構繳費,保險機構與醫療機構(公立、私立都可以)簽約以提供服務,不能參保者才由政府提供醫療服務。
“美國模式”
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全民保險制度的國家,其醫療制度,無論是財源確保方式還是醫療供給方法都是以私營為主。個人醫療保險,除個人單獨購買的保險外,主要是雇主自發地給雇員及其扶養者提供的群體性健康保險。
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