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廢舊塑料利用重獲新生
廢物利用是好事,但粗放利用也會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曾經是我國北方廢舊塑料的一大集散地,廢舊塑料利用成為縣域經濟四大產業之一。過去這一產業迅猛發展,污染不斷,經過大力整治,如今面貌一新
1
現狀——生產走上正軌,村莊告別臟亂差
3月初,記者走進文安,首先探訪廢舊塑料利用的起源地趙各莊鎮。
趙各莊鎮鎮政府所在地趙各莊村,村里民居成排,街道平整,水泥路面干凈整潔,不見廢物堆積。村口立著“嚴打水粉反彈,不搶子孫飯碗”的大牌子,紅底白字,非常醒目。村支書董建房解釋,“水粉”是指廢舊塑料的清洗、粉碎。
尹村村口有個廠子,墻上寫著“華成公司,生產PVC吸塑片”。沒過正月十五,廠子還沒開工,老板鄧五成正和幾個工人檢修壓延機。壓延機可以把加熱的塑料塊壓成透明的塑料片,不排廢水、廢氣。這種塑料片用來干啥?鄧五成說,新襯衫的衣領襯片,就是用它做的。
在東營村,村支書張洪義指著一片藕塘介紹,這里原來是一片廢舊塑料料場,他原來就是“倒料”的。“倒料”是指買進外地運來的廢舊塑料,按類分揀之后再賣給清洗、加工戶。前年,他們試種了3畝蓮藕,效果不錯,去年又發展80畝,塘里又養了泥鰍,不僅賣藕賣泥鰍掙錢,夏天還成為文安一景,游人不斷,今年打算擴大到300畝。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文安的廢舊塑料產業從趙各莊鎮拓展到8個鄉鎮、管區,涉及120個村街。現在,繼續經營料場和從事清洗、粉碎的業主都離開村子,到東都環保產業園的廢舊塑料加工基地發展。
加工基地規劃了幾個料場,原來在趙各莊“倒料”的陳紅亮,在這里經營著兩個料場。縣里整治以后,外地來料減少,塑料行業受全球原油價格下跌影響不太景氣,陳紅亮去年賺了十來萬元。
從事清洗、粉碎的64戶業主,集中在一個區域,一家一個生產單元,每個單元占地600平方米。清洗產生的廢水由污水處理廠處理后,蓄在兩個大池子里,一滴也不外排,供清洗戶回用。分揀和粉碎后不能再利用的下腳料,統一送進垃圾焚燒爐焚燒。
2
舊貌——污染觸目驚心,算大賬得不償失
現在看來,文安廢舊塑料產業波瀾不驚,幾年前可不是這樣。
縣環保局副局長楊永安描述了當時的狀況。
那時候,每天有上百車、上千噸廢舊塑料從北京、天津運入文安,106國道兩側到處是堆積如山的廢舊塑料。進了村,房前屋后也是廢舊塑料。
回收來的廢舊塑料,有各種塑料容器,里邊裝過化學液體,有汽車等機器設備的零配件,滿是油污,有各種塑料管道,清洗它們,要用到火堿,產生的污水成分非常復雜,全部直排。清洗之后,大部分廢舊塑料被打成碎片,用來拉絲造粒,供下游企業深加工。少部分沒有利用價值,就被扔到田間地頭、坑塘溝渠,或者隨意焚燒。
文安地勢低洼,位于九河下梢,坑塘溝渠隨處可見。改革開放初期,還常有人在河塘之中摸到大魚。廢舊塑料清洗使許多坑塘變成臭水坑,魚蝦絕跡,草死樹枯,莊稼也長不成。空氣中彌漫著刺鼻氣味,衣服、被褥曬出去,粘上焚燒后的塑料末,一摸一手黑。連續幾年征兵,趙各莊鎮的適齡青年沒有一個體檢合格的。
因塑料清洗污染造成的鄰里糾紛、村與村的糾紛,幾乎每天都有,塑料清洗戶和其他群眾的矛盾是針尖對麥芒。每天都有群眾到縣環保局投訴舉報,要求取締塑料清洗。
“廢舊塑料回收利用本身沒有錯,它符合國家資源循環利用的戰略,成為文安的四大產業之一,也值得我們珍視。但是粗放發展損害群眾健康,危害生態環境,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符合文安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2011年下半年,縣委、縣政府經過認真調研,反復論證,下決心規范廢舊塑料清洗行業。”縣環保局局長王玉圈說。
3
整治—— 領導敢于擔當,阻力再大也不怕
這一行動涉及3500多個清洗戶的利益,牽扯到全產業鏈10多萬人的飯碗。
當時,群眾干這一行能掙多少錢?
“少說一年也掙5萬元。不少村民光是出租場地,一年也能坐收5萬元,比種地強多了。”趙各莊鎮經聯社主任殷文軍介紹,過去,回收、清洗、粉碎這些活計,入行門檻低,投入少,群眾上手快,干了30多年已是輕車熟路,大家99%以上的收入來源于塑料。
規范不是取締,而是整治違法違規生產經營。有些人干不下去了,需要轉型干別的,繼續干的必須安裝環保設施,純利會減少。此舉無異于從業主身上割肉,遇到的阻力非常大。
“許多人提醒我,整治廢舊塑料是塊難啃的硬骨頭,稍有不慎,就會影響社會穩定,個人可能被上級問責。我的壓力可想而知。”縣委書記李克良回憶,“但誰讓我是縣委書記呢?遇到困難不能繞著走,讓這一傳統產業健康發展,是縣委、縣政府的責任,在這件事上不敢擔當,不敢作為,那才是罪人。”
“啃下這塊硬骨頭,既要使狠勁,也得有耐心。事前我們周密謀劃,廣泛宣傳動員,事中緊緊把握進度,及時解決問題。開始整治那一年,光是縣委書記參加的調度會就開了89次,許多會是半夜開的。廊坊市政府領導和市環保局的同志們也多次現場辦公,給予指導。”縣委宣傳部部長張秀萍說。
“拆除清洗、粉碎設備,我們叫‘割機子’。那段時間,鎮、村干部和環保、工商等部門的執法人員,被人圍攻是常有的事。我們的原則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一次割不了兩次,兩次割不了三次,總之想方設法也要割徹底。這些事現在三言兩語就能說完,當時的艱難,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曾任大留鎮鎮黨委書記的李永強,提起干部們“割機子”時受苦受累的情況,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4
希望——努力轉型升級,走向可持續發展
規范、整治,目的不是砸掉群眾的飯碗,不是掐死這一產業,而是引導產業由粗放、低效走向集約、高效。在下大力氣卡料源、清料場、“割機子”的同時,各級干部積極幫助群眾謀劃生產生活。
不再干這行的,逐漸轉型。種蔬菜、種蓮藕、種蘑菇、種葡萄、種果木,養牛、養獺兔、養螞蚱、養泥鰍……趙各莊鎮李各莊村種中藥材豬苓,趙郭村種植瓜蔞,趙各莊村種植金銀花;東營村成立蓮藕專業合作社,已有75戶村民入股,大家一起闖市場。大留鎮西店村的蔡衛東外出考察后,干起銅線拉絲的活計,在磕磕碰碰中走向正軌。還有部分群眾不搞生產經營,在本地企業打工。
繼續干這行的,必須升級。經營料場,搞清洗、粉碎,只能在東都環保園。造粒和生產塑料制成品的深加工企業,有的進入環保園,有的像鄧五成一樣在村里生產,前提是安裝廢氣吸附設施,達標排放,不能擾民。
縣里在可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對符合條件的轉型戶、升級戶,及時發放5萬至8萬元的小額貼息貸款,對于新辦企業,簡化審批程序,在政策上扶持。縣直部門經常組織人員下鄉,搞創業培訓,宣講政策,送項目,送貸款,為群眾排憂解難。
以前,許多塑料清洗、加工戶集中的村子路不平、燈不明、環境臟亂差,賺了錢的人在縣城買了房,生產在村里,居住在城里。縣里和各鄉鎮整合資金,幫助各村清除垃圾、硬化道路,添置文體設施,重新回村居住的人逐漸多起來。
經過3年多的努力,文安規范、整治廢舊塑料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這一產業的轉型升級還在進行中。“只有轉型升級順利,大家嘗到甜頭,才能取得長效。同時,防止違法生產經營死灰復燃的任務也很重,因為只要出現一點反彈,就會影響守法經營的業主。”副縣長柳成林說,“在這兩方面,縣里絲毫沒有懈怠,我們也希望得到上級部門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Feijiu網提醒:文安的成功轉型給廢塑料回收基地樹立了一個榜樣。環保利劍出鞘,如果每個塑料基地都能像文安一樣做到“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斷腕治污,轉型升級,那么,沒有環境是治理不好的,經歷了短期的陣痛換來的是青山綠水,子孫后代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