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產業政策既定發電設備企業未來前途不同
優化發展煤電利于鍋爐和空冷設備
我國發展煤電將立足于優化結構、節約資源、重視環保、提高技術經濟水平;鼓勵建設超臨界、超超臨界大容量機組,新建燃煤機組的單機容量一般要在60萬千瓦及以上,并具有良好的調峰能力。另外國家還將積極開發大型煤電基地并初步形成規模,適當建設負荷中心電廠,以提高受端電網安全穩定性和接受西電東送能力;大力推廣空冷機組等節水型機組建設,以適應陜西、山西、內蒙古西部等缺水而煤炭儲量豐富地區的煤電基地建設。
由表1可以看出,在30萬~60萬千瓦亞臨界和60萬千瓦以上超臨界機組方面,哈爾濱鍋爐廠、上海鍋爐廠、東方鍋爐廠具有很強的優勢,相關上市公司東方鍋爐、東方電機、哈動力和上海電氣將迎來一定的發展機遇。另外哈空調的電站直接空冷和間接空冷凝汽器,華光股份的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都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品,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電源結構調整水、核、氣電比重加大
為改變現有的電源結構,減少煤電在我國電源結構中的比重,國家將奉行大力發展水電、積極推進核電和適當發展天然氣發電的政策。
未來10~15年國家將堅持大力開發水電,積極推進水電流域梯級綜合開發,全面開發建設黃河上游、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和瀾滄江等水電基地,優先開發調節性能好的大中型水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高水頭大容量混流式機組、大型高水頭抽水蓄能機組和大型貫流式機組將是今后5~15年重點建設的水電機組。相關設備制造企業東方電機、哈動力將迎來一定的發展機遇。
我國未來將積極發展核電。核電建設將通過國際招標選擇合作伙伴,全面掌握第三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工程設計和設備制造技術;為加快核電建設,要打破壟斷,開放核電建設和運營市場,引入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核電發展。核電設備產業化的重點是:60萬千瓦級核電設備,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成套設備,氣體離心鈾濃縮、核燃料后處理、鈾钚混合氧化物燃料、高性能核燃料元件。相關設備制造企業東方鍋爐、東方電機、哈動力和上海電氣將迎來一定的發展機遇。
未來還將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國家將結合西氣東輸和引進國外液化天然氣、管道天然氣等工程的開發建設,適時建設一定規模的天然氣電廠,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天然氣發電的發展必將給相關生產企業如杭州鍋爐廠(余熱鍋爐)和南京汽輪機廠(燃氣輪機)等帶來一定的發展機遇。
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機會來臨
我國具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大力推廣應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技術等,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陸地上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總量為2.53億千瓦,海上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總量為陸地上的2~3倍,可利用風能資源總量約為10億千瓦。另外相對于太陽能發電而言,風電造價便宜,風電回收成本的電價大約在0.8元/千瓦,而太陽能發電回收成本的電價為5元/千瓦。因此目前我國對于新能源發電的規劃是:以風能發電為重點,重點發展單機600千瓦及以上容量風力發電機組;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地熱能發電和海洋能發電要繼續搞好試點。計劃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供應中的比例達到10%,其中風電裝機容量將由目前的56萬千瓦提高至2000萬千瓦。
未來大力發展風電的政策將給相關風力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尤其是能生產600千瓦及以上風力發電機組的企業以及葉片生產企業,如表2所示的新疆金風科技、中航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等。
脫硫、脫硝刻不容緩
未來在污染控制方面,國家將重點圍繞大中城市、高硫煤地區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的火電廠,加大脫硫工作力度,五大電力公司計劃在約1500萬千瓦現有和新建火電機組上加裝脫硫設施,將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000年的水平并力爭有所下降。另外還將進一步深化煙塵治理,使平均除塵效率提高到98%以上,火電廠煙塵排放總量控制在2000年的排放水平以內,廢水復利用率超過50%。而關于脫氮方面,國家規定新建大型火電機組將全面采用低氮燃燒器和分級燃燒技術,并對現有20萬千瓦火電機組逐步進行低氮燃燒技術改造。相關煙氣脫硫設備和煙氣脫硝設備制造企業如凱迪電力和東方鍋爐將迎來一定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