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經濟呼喚食用菌生產機械化
日前,江蘇連云港市國鑫醫藥設備有限公司研制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配套設備,并通過了江蘇省科技廳的科技成果鑒定和江蘇省經貿委的新產品鑒定。該設備此前曾經北京市房山區格瑞托普公司等8家工廠引進使用并反映良好,業內專家認為,這是我國食用菌產業迎來機械化生產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
龐大產業孕育巨大市場
食用菌在我國人民的傳統食譜里被歸為山珍,歷來是餐桌上的“上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百姓“菜籃子”的日益豐富,食用菌也越來越多地進人尋常百姓家,并與其它植物性蛋白一道,促發了人們膳食結構中與動物蛋白的此長彼消,導致餐桌經濟的天平向綠色食品、安全食品和保健食品傾斜,開始形成“動物、植物、菇菌”并重的國民三元膳食結構。
迄今,食用菌在我國已經發展成了一大產業,它自身具有的種種優勢為它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專家提供了一組數字,10年前香港每年人均消費食用菌就已達到10公斤,以此為標準,若未來5年江蘇省的餐桌經濟能夠達到香港居民10年前對食用菌的消費水平,那么全省平均每年將消費各類鮮菇近100萬噸。
在我國農村,食用菌生產并不陌生,據全國性的食用菌行業協會統計,農村中種植食用菌的從業人員多達4700萬人,我國無疑是食用菌生產的第一大國。可以說,食用菌產業在我國具有難以預測的發展前景。
工藝落后掣肘產業發展
目前食用菌生產面臨兩大制約因素:一是生產方式原始落后,尚未實現傳統生產方式向工廠化生產的轉變,仍然是靠天吃飯,不同的地區平均每年只有3—4個月的種植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二是種植過程中科技含量低,直接導致產品質量上不去,傷害了農民的利益。據統計,2000年美國商檢部門共檢驗出112起因產品品質造成的進口不合格食用菌,其中97起是從我國大陸進口,給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手工操作難以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對食用菌生產過程中菌種質量、培養基金屬污染、農藥超標等關鍵問題根本無從把握。
專門考察過日本食用菌生產的國鑫醫藥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壽海介紹,日本是目前世界公認的食用菌生產大國,但在10年前,日本和我國一樣,也是一家一戶從事食用菌的 生產,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此后,日本迅速改變生產方式,集約型、規模化的食用菌生產企業迅速崛起,現在全國已有362個菇類種植工廠,僅設在長野縣的北島公司,就具備日產鮮菇39噸的能力。相形之下,我國食用菌生產工廠僅13個,遠不適應強大的消費需求,日本業界人土認為,我國應有1200座此類工廠才能滿足國民需求。
出路在于工廠化生產
1990年代后期,我國農村出現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公司+基地+農戶”成為多贏之選。我國的食用菌產業要想做強做大,必須與傳統分散經營告別,采用這種生產方式,是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前提條件。
用先進的裝備武裝食用菌行業,走工業化的經營之路,是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必要條件。基于這一點,連云港國鑫醫藥設備有限公司不但研制出食用菌生產工廠必備的成套設備,也為廠家及農戶設計出了生產工藝流程圖。按照工藝流程,食用菌的整個生產過程分三個階段完成,菌種制作、培養基制作、裝瓶、滅菌、預冷、接種、培養、搔菌等環節為龍頭企業工廠化操作,由各環節各種專門的機器設備分別完成;而送農戶生育(通常30天)期間以農戶操作為主,企業負責對農戶進行食用菌生產和管理方面的技術指導;待生育完成后,龍頭企業通過保護價統一將食用菌從農戶收回,由基地進行采收、包裝和銷售,以實現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產業化的特征十分明顯。
對比傳統人工分散生產,工廠化生產有著諸多優勢:首先,能夠確保產品質量,用機器制作菌種和接種可防止試管擴種過程中菌種感染的現象;機器滅菌可解決農民用土窯、鐵鍋滅菌達不到衛生標準的難題。其次,能夠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標準化生產,對培養基的金屬超標和農藥污染進行統一檢測檢驗,確保符合標準,突破綠色壁壘。第三,能夠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通常人工進行接種平均每人每小時只能接種200瓶,而使用機器接種每小時可接種4600瓶,是人工的23倍。第四,能夠和自然氣候條件相抗衡,實現反季節種植的“空齡效應”,在單位土地面積內,利用設施、設備創造出適合不同菌類不同階段的環境,進行立體、規模、反季節常年種植。第五,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以金針菇生產為例,農民在大棚生產出的產品為金黃色,在連云港市場上通常2元錢1公斤;而工廠化生產出的國際市場通行的純白色金針菇,則可賣到8—16元/公斤,效益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