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專家:一季度應為本輪經濟回落底部回暖前景待觀察
對中國一季度宏觀經濟指標,國內經濟界普遍表示了肯定,國外專家也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已觸底并出現回升跡象,但是在全球經濟仍然低迷的大環境下,回升的基礎是否穩固?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復蘇回暖趨勢?就此話題,本報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
指標證明經濟回升
問:能否從一季度經濟指標判斷中國經濟已觸底并開始復蘇?
余 斌:從一季度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了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回落趨勢,GDP增速進一步下降到6.1%,比上年四季度回落0.7個百分 點。但是,隨著政府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的實施和效應的逐步顯現,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和先行指標明顯好轉。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8.3%,比1-2月份加快4.5個百分點。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8.8%和15.9%,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4.2 和3.6個百分點。可以判斷,一季度應為本輪經濟回落的底部,二季度經濟增長將出現一定幅度的回升。這樣,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經濟有望率先 復蘇。
“三駕馬車”尚不穩固
問:目前經濟回升的基礎能否足以支撐持續復蘇?
余斌:我認為,目前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經濟回暖的前景和可持續性仍有待觀察。大家都知道“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我們可以從這3個方面來分析經濟回升的基礎。
首 先,一季度,消費、投資增長達到較高水平,但在相當程度上是政府政策效應的反映,如政府大規模增加投資、信貸規模急劇擴張、家電下鄉等,而市場主導的內需 擴張缺乏有力支撐。經濟增長持續下降,對就業和收入預期均產生較大不利影響。大量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農民工就業機會減少和收入下降,不利于消費需求的持 續擴張。如果短期需求回升主要來自中間需求而非最終消費需求,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需求不足問題,還會加劇已經存在的產能過剩。
其 次,從投資看,年初以來,出口占比較高的外向型企業經濟效益比上年四季度進一步下降。通過產業關聯和收入收縮效應,外向型企業效益下降,直接影響到國內其 他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經濟效益。同時,部分外向型企業被迫轉向內銷,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企業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 潤同比下降37.3%。企業經濟效益的持續大幅度滑坡,不僅會影響到財政收入、企業自主投資能力和就業規模,還會造成企業還貸能力減弱、金融機構呆壞賬增 加等。
最后,來看出口形勢。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經演變為金融危機與實體經濟衰退交互作用、危機中心國家與外圍國家相互 影響的惡性循環。目前危機尚未見底,有可能向新的領域和區域蔓延。一些國家相繼采取了規模較大的救市行動,但能否順利實施和奏效尚待觀察。如果金融市場不 能企穩,世界經濟在有所好轉后可能再次出現波動。受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影響,一方面,為了降低市場風險和減少資金占壓,國外進口商大規模壓縮庫存,導致 我國出口訂單明顯減少;另一方面,部分國家匯率大幅貶值,侵蝕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同時,金融、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在發達國家明顯抬頭,“去全球化”思潮 也在蔓延。盡管3月份出口降幅比1、2月份有所收窄,但目前尚不能排除危機蔓延、外需繼續收縮而使我國出口再次出現大幅下滑的可能性。
信貸激增有利有弊
問:一季度信貸大幅增加仍不能為經濟回暖奠定堅實的資金基礎嗎?
余斌:金融機構貸款持續大規模增加,為政府增加投資提供了配套資金支持,緩解了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困難,也為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生產提供了相對寬松的融資環境。但是,貨幣、信貸投放過快也存在一定風險。
一 季度新增貸款4.58萬億元,占全年新增貸款5萬億元的90%以上。從全年看,存在兩種可能的后果:其一,如果新增貸款總額不能大幅度突破,那么一季度以 來的過快投放顯然缺乏可持續性,二、三、四季度信貸規模將大幅下降。一旦信貸規模大幅度收縮,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將受到影響,經濟回升的良好勢頭可能逆 轉。其二,如果繼續保持一季度以來的擴張步伐,那么全年新增貸款規模將達到令人難以想象的水平。過度擴張的貨幣、財政政策相搭配,部分信貸資金并未進入實 體經濟領域,國際投機資本可能再度涌入我國,加上正在尋找出路的國內大量社會資金,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可能再度泡沫化,出現結構性通脹的風險增加,經 濟運行可能陷入增速下降和通脹并存的滯脹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