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成SMT設備制造大國SMT業增長亮點轉向印度
經歷了20年的持續增長,從2005年起,中國SMT產業呈現負增長,進入調整期。與此同時,印度正在大舉進入SMT產業,中國SMT業在未來的結構調整中將增加技術含量,尋求新的突破點。
SMT業增長亮點轉向印度
SMT、EMS全球市場的發展重點仍在亞洲。盡管中國仍然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但增長亮點不再是中國,而是讓位于印度了。"大象"向"巨龍"提出挑戰已成人們必須關注的事實。
據我們調查,到2004年底,整個印度擁有貼片機數量約為3000臺,是中國的十分之一。2005年印度政府制定了"制造業國家戰略",標志著印度將實施"軟硬兼施"的戰略,從軟件大國向硬件制造大國邁進。SMT、EMS 產業既是高科技的知識密集型制造業,又是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口數量接近中國的印度自然不甘落后,他們要與中國競爭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以優惠政策吸引世界各大手機與EMS廠商到他們那里去設立工廠,這使他們將大量采購SMT設備。
我們估計5年之后,印度的SMT、EMS產業規模將達到中國的一半,其中30%的SMT設備(含印刷機、貼片機、再流焊爐等)將從中國采購過去。這其中,除了著名跨國品牌廠商在中國的組裝設備外,還應有中國本土企業制造的質優價廉的設備。中國本土SMT設備制造廠商應盡早有所準備。
中國SMT業進入轉型期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沒有SMT就沒有手機,沒有手機也就沒有SMT的今天。手機市場將決定SMT市場的走向,手機是SMT發展的風向標。因此,了解了全球手機市場的動態,也就可以預測到全球SMT市場的基本走向。199 9年中國發展手機的政策引發了SMT引進熱潮,至2004年底中國手機廠家SMT生產線就有了超過5億部的產能。由于盲目擴大產能,2005年內外資手機企業總產量為3億部,產能嚴重過剩。市場刮起降價風潮,忍痛推出冰點價格,本土手機企業大面積虧損,也拖累了整個SMT行業。
經過20年持續增長,尤其是2000年到2004年連續5年的超高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SMT 產業大國,預計這一地位10年內不會改變。但從2005年起,SMT產業呈現負增長,2006年也將是負增長,中國S MT產業已經進入長達三四年或五六年的調整轉型期,在這個調整轉型期,產業將如何走,是關系到中國由SMT大國向SM T強國轉型升級的關鍵。
在這個調整期中,如何提高SMT應用水平的消化吸收能力,及提高創新能力是中國SMT業最大的任務,其中主要包括:培養人才,提高技術人員系統知識與技能;注重質量,提高成品率,提升生產線管理水平;增強高端產品設計制造能力,增加利潤;編制國家標準,提升綜合技術能力。如何抓住機遇向SMT強國轉變,除了企業要"扎實苦練內功"外,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與關注更是關鍵。政府要制定出提升我國電子制造工藝技術與SMT產業技術水平的有針對性的措施。
我國SMT設備業將有大發展
SMT設備制造業將會大發展。在國家優先發展裝備業的政策鼓勵下,中國SMT設備制造業將會得到大的發展。目前,國外主要SMT設備制造供應廠商在華東與華南紛紛開設制造基地,"扎根"中國,實施SMT設備制造本地化的戰略。可以預見,今后5年左右的時間中,主要貼片機品牌將完成中國本地化制造基地的部署,加上印刷機與再流焊爐等,中國將成為面向整個亞太地區的SMT設備制造大國,從而形成世界SMT設備生產新格局。
本土化SMT設備制造發展策略必須揚長避短,有所側重,他們應先占領中低擋SMT焊接設備市場,穩步提高技術含量。至于本土化貼片機,我建議選擇一兩家本身既是SMT設備大用戶,又有設備開發研制能力,可以擔當此重任的公司作為重點,建立國家級貼片機研發制造技術中心,給予政策扶持,投入專項基金,帶動企業資金,實現貼片機的本土化制造新突破。
合作與創新是本土EMS企業的出路。中國本土EMS企業大多是小規模低成本運作。僅靠接受加工訂單,就要受制于人,只能賺辛苦錢,利潤很低,步履艱難。本土EMS業的出路是要開展應用創新,并與其他企業進行多方位合作。要增強上下游產業垂直合作,加大同業間的橫向合作及與跨國公司間的技術合作。
中國要成為SMT強國必是吸收創新與國際合作雙管齊下。相信在中國堅持擴大交流合作的政策鼓勵下,更多的跨國SMT設備大公司會長期扎根中國,擴大在華研發力度,并培養本地高端人才,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