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變形記”
最近一段時間,位于嘉興的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一直麻煩不斷。
先是該市場總裁劉佳林于去年底被江蘇警方懸賞通緝;6月15日,又發生交易系統“金蠶網”被迫暫時關閉事件;近日,包括大江南絲綢有限公司在內的交易戶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返還保證金并承擔賠償責任。
中國目前繭絲產量占世界總產量70%、絲綢貿易量占世界80%以上,而嘉興的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在國內交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事件背后到底有何內幕?
“期貨”交易
去年底,該市場就曾被曝涉嫌“非法組織期貨交易、欺詐客戶”,賬戶遭公安、司法機關凍結、查封,導致長達29天的停市。
6月15日,又有10多位德清籍絲綢經營戶前來“討說法”,令合同實時交易系統暫時中斷。
參與當日行動的絲綢經營戶蔡先生告訴記者:同樣是“期貨交易”糾紛,該市場半年前就向浙江巴貝集團賠付6950萬元損失費。而他們損失5000多萬元,卻一直無人理會。
顯然,糾紛的根由在所謂的“期貨交易”上。
該市場1992年由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中國絲綢工業總公司與江蘇省、四川省、浙江省絲綢總公司及“嘉欣絲綢”設立,并由國家資助建立“金蠶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國家繭絲宏觀調控的場所之一,其每日交易價格信息(業內稱“嘉興指數”)已成為國內繭絲綢行情風向標。目前,全國絲綢100強中有95%已進場經營,其產品95%以直接或間接形式出口。
1992年12月22日,原外經貿部印發的一份文件明確:該市場建立初期“交易方式為引進期貨機制的現貨交易,逐步創造條件向標準期貨交易過渡”,市場內允許遠期合同轉讓。1994年,該市場未獲得期貨交易試點資格。此后,該市場繼續比照期貨交易模式運營至今。
“換湯不換藥,實質就是期貨交易。”江蘇啟東繭絲綢有限公司老板黃天輝表示,結算公司的法定經營范圍是現貨交易的結算和擔保,實際上,它一直操作期貨交易的結算。
而第一次停市即源于此。據知情者向本報記者透露,2004年8月,巴貝集團下屬巴貝絲業有限公司、巴貝領帶有限公司交納5%的保證金后開始操作干繭、生絲的B2B遠期合同交易。2005年5月起,兩家企業看空大勢訂立大量遠期合同,僅簽訂2006年3月25日前供貨的干繭數量即達到16000多噸。
11月7日,結算公司以防范風險、減少新增倉量為由,將保證金比例從5%提高到20%-40%,并重申所有交易會員應嚴格遵守該市場規則,拒不履行合同即為違約行為。到2005年11月11日止,兩家巴貝企業合計欠交合同履約保證金約2.16億元。
2005年11月14日,巴貝以該市場不屬國家法定的期貨交易場所、合同訂購交易“違法”為由,拒絕繳納新增保證金及履行相關合同。隨后,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嵊州市公安局迅速凍結、查封了該市場賬戶,案值9200余萬元。
2005年12月8日,浙江省分管副省長召開協調會,該市場書面承諾向巴貝賠償6950萬元經濟損失。2005年12月12日,該市場重新開業。
強行平倉“獲利”
兩家巴貝企業何以會在“違約”的情況下獲賠?
據商務部國家繭絲綢協調辦公室收到的一份舉報材料稱,該市場已被結算公司及其股東和關聯企業操縱。例如,按結算公司規定,從2005年11月7日起,在會員不預存20%-40%保證金的情況下應暫停交易。但結算公司卻通知會員自2005年11月14日起再按新增比例交納保證金,誘使會員繼續透支交易,從而產生了更多的倉單。
接著,結算公司通過市場內的37號、57號、80號等至少8個席位,大量買入倉單拉抬價位。到2005年11月14日,結算公司發出通知追加巨額保證金,空方無法按時交納巨額保證金,被迫強行平倉。
這份舉報材料稱,強行平倉本身也有違法嫌疑:由結算公司以空頭會員需買進合約為由大量掛出買進合約,先將價位拉高,再以結算公司操縱的多頭席位也未交納保證金需平倉為由,通過技術手段,將雙方合約對接強行平倉,使得“多頭”獲取上億元利潤。
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浙江省高院終審裁定書印證了上述說法。該裁定書稱,“2005年2月間,嘉興市大江南絲綢有限公司持有合約420手,經結算公司撮合,協議平倉241手。在大江南公司并未違約的情況下,該市場扣除違約金808.4萬元,繼而又多次改變交易規則、違規操縱,將大江南公司的全部合約強行轉讓,又將巨額保證金占為己有。”
6月15日至21日,本報記者多次電話聯系該市場總裁兼結算公司董事長劉佳林、市場副總裁兼結算公司總經理葉金松,二人均未就此回應。
6月15日當天,該市場大股東之一、中國絲綢總公司黨委書記王洪強在嘉興參加該市場股東會,但他拒絕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交易中心的變異
有業內人士指出,作為一個專業中介機構,該市場政企不分、交易主體(結算公司)及其關聯方違規逐利,是問題癥結所在。
據介紹,1992年該市場設立之初,即被定位為中國繭絲綢行業的宏觀調控平臺和物流商貿中心。由于該市場不是企業法人,上述六大股東注資2250萬元成立嘉興中絲繭絲綢市場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發展公司),負責該市場的日常運營。1996年,發展公司(95%)與嘉興中絲進出口有限公司(5%)合資1000萬元設立結算公司,負責有關賬務往來。
近年來,市場發展公司的國資股東先后改制,該市場管理團隊掌握了控股權。截至2005年底,其股權結構見附圖。
同時,該市場以結算公司和發展公司為母體,注冊了十多家子、孫公司。
對此,大江南絲綢有限公司代理律師應勝南認為,這些錯綜復雜的股權關系,使得發展公司與結算公司參與做市牟利,乃至最終操縱整個市場提供了可能性。
今年以來,該市場涉嫌違法交易現象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4月7日,在由國家繭絲辦主辦的2006年全國蠶繭收烘工作研討會上,繭絲辦副主任王北鷹表示:“市場不能給人為炒作提供超利潤空間,不能反行業發展而行。如果市場內部總是失控,國家從行業發展大局出發,將進行監管性干預”。
據悉,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已受理大江南等公司的起訴,將于7月18日正式開庭。
記者劉華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