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占領數控機床產業制高點
——訪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工業組副組長李冶
日前,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加快科技發展要瞄準“16大專項”,其中就包括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技術。
比照國內外最新研發成果,遼寧數控機床發展還有一定差距。比如進口機床比重較大,高速、精密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還不高,機械結構設計及制造的配套環節、集成技術和制造工藝等方面相對落后,生產與研發結合不夠緊密和人才不足等等。
結合《規劃綱要》,遼寧數控機床在未來發展中特別要注意解決哪些問題?日前,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工業組副組長李冶就相關問題接受了記者專訪。
加快實現技術突破
數控機床產品還不能夠滿足各個行業的需求,這是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據李冶介紹,我國一年進口機床就高達70多億美元,是世界第一機床消費大國。李冶認為,我國機床行業下一步發展的目標是要滿足各行各業的發展需要。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首先要依托重點骨干企業建立國家數控機床和數控功能部件的產業化基地。一方面通過企業的改革重組改造、國外企業的并購等措施;另一方面國家準備拿出資金來支持,主要對企業的技術改造過程給予一定的貼息貸款,東北的一些企業將從中得到更大的支持。
其次要以東北地區尤其是遼寧的機床制造企業為龍頭,加快機床,特別是數控機床工具行業的產業發展。東北的機床,尤其是遼寧的機床發展起來了,國家的機床也就發展起來了。李冶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有一系列的政策,而東北的裝備制造業是優先發展的產業,而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中機床工具是率先發展的產業。沈陽機床、大連機床等東北幾家機床又是國家機床工業龍頭,以此為突破口加大改革改組改造力度,加快形成兩個基地。
針對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弱的行業“短板”,在基地建設上,圍繞以遼寧為代表的東北幾家重點機床企業組織產學研合作、中外合作、制造與用戶合作、政府支持和企業自身發展相結合、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國家級數控機床工程研究中心,實現技術性突破。
針對數控系統發展的軟肋,李冶診斷,一是我們不掌握有些核心技術,產品可靠性差,二是沒能實現產業化。他說,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要靠產學研結合。個別機床行業到現在還一直認為如果不依托機床工具企業去搞數控系統,這個數控系統就是沒用的。而另一個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是,機床工具企業恰恰不掌握計算機、微電子核心技術,而中科院沈陽計算所等一些科研院所卻具有這些優勢。這些優先發展起來的數控系統企業有一定的技術水平,但也存在產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因此,如何把機床工具企業跟已經形成了數控系統的企業結合起來是當務之急。走開放的國際化道路
機床工具行業相對集中在日本、德國、意大利、美國和西班牙等幾個工業發達國家。這些國家機床工具行業發展的技術壟斷趨勢越來越明顯,企業自身都有自主的知識產權,產、學、研、用幾方面的合作形成了龐大的開發體系,以色列等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機床工具的發展。發達國家數控機床的產業化歷程對遼寧機床未來發展有哪些可資借鑒之處?
李冶認為,政府要出臺有“真金白銀”的政策來支持機床行業發展。發達國家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機床工具行業的發展,把它作為一種戰略性的產業,在立法、政府采購、限制產品進口、鼓勵本國的機床產業出口、政府撥款支持科研、優惠的財稅和銀貸等方面都有相應政策。像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都在歷史上不同的階段,對本國機床行業出臺過這樣的政策來保證產業發展的優勢。美國的國防部就直接建議本國數控機床產業發展,因為國防部把機床行業視為國防軍工的重要產業。李冶認為,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一定要把機床工具,特別是數控機床作為本國的戰略性產業。裝備制造業要振興,機床工業要先行。
走開放的國際化道路。
李冶特別強調,“這個開放不是光對外開放,民營經濟要進來。機床行業國際配套的趨勢非常明顯,中國需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本土化的機床制造產業。但我國的機床工具行業發展緩慢和長期閉關自守有很大關系。沈陽、大連機床搞并購,一下子就提高了整個技術水平。這說明僅靠閉門造車,具有自主產權的知識體系就建不起來,每年得大量進口,甚至有些高檔的東西想進還買不進來。”
在重視發展主機的同時重視發展功能部件。國外數控機床發達,數控功能部件更發達,現在世界上已經組成了三大集團,基本壟斷了世界上機床行業功能部件70%以上的品種和市場。過去普遍認為功能部件是千家萬戶可以廣泛采購的,主機龍頭廠就那么幾家。現在數控機床行業功能部件形成了一種壟斷趨勢。“十一五”規劃重要的一項就是要打造中國自己的功能部件制造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