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彈藥”助裝備制造企業加速“走出去”
3月23日發布的信貸結構調整十條意見要求做好包括裝備制造業在內的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融資支持力度。業內人士表示,從全球的產業格局來看,國內的裝備制造業企業成為第一批“走出去”企業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分析認士認為,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完全可以借助金融危機爆發造成國外資本相對低廉以及企業本身管理團隊的能力實現企業“走出去”的目的。裝備制造業中一些企業如濰柴動力(000338)、中聯重科(000157)等企業在國際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并且具備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如果政府在資金、信貸上予以扶持,裝備制造業參與全球并購重組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同時此時出去并購的價格也便宜的足夠“誘人”。
除此,金融危機的爆發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國內裝備制造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國內企業引進國外高素質人才和核心零部件,僅為利于加快國內企業向國際產業轉移的步伐。
不過,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當下,一些企業對走出去仍然抱著謹慎的態度。如濰柴動力3月17日發布澄清公告稱,近日傳聞山推股份(000680)的控制權轉至濰柴動力(000338)的傳聞并不屬實。記者電話問明情況,公司是守口如瓶態度極為謹慎。
“濰柴動力整合山推股份的可能性其實是完全存在的。”有分析人士表示,山推股價低,其大股東只持有20%的股權,為了降低被惡意收購的概率,山西股份應該還是期待濰柴動力的加入。再加上雙方都有國資委的背景,資金方面應該是足夠充足的。濰柴動力和山推股份還可以通過整合并購實現互相持股,有利于兩家公司的合作,便于共同研發、涉及產品。
實際上中國企業目前并不缺乏資金,缺的是良好的投資項目,這說明了中國一貫依賴外資的的模式得到了根本的轉變。業內人士表示,政策方面的扶持無疑為企業走上國際化,產業的結構升級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相信類似濰柴動力的企業會越來越多。所以,中國的企業要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勇敢的走出去。
當然,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裝備制造業不足之處。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制造業在價值鏈方面有很多環節還有很多短板。上游方面,研發的平臺、原材料資源的控制力上;下游方面,如物流包括銷售的網絡、品牌、商譽。而中國的制造業主要是在中間環節占據優勢,利用中國要素的價格優勢組織生產。作為國家振興規劃的行業之一,它走出去既可以規避外匯風險,同時是獲得關鍵資源的重要手段。同時,裝備制造企業作為國家的支柱性產業,企業的做大做強反過來也拉動國內的經濟。
國家近期大力支持中國企業并購重組,并沒有明確指出是鼓勵國內整合還是海外并購。“我認為國家的用意重點應該還是在國內,由國內一些企業通過整合產生一些比較好的企業,進行一些小范圍的整合,讓自己慢慢壯大。”有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