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問題讓中國重卡在國際市場差強人意
> 近幾年來,中國的重型汽車增長非常快,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高速度增長,據中國汽車工業信息中心統計的數字,重卡市場銷量,2005年是23.6萬輛,2006年30.7萬輛,2007年48.7萬輛,今年雖然受到國際市場出口國進口門檻提高、全球性金融危機和國內市場國Ⅲ推廣的影響,但國內重卡的總量仍然會很大,正像許多專家預測的那樣,會進入一個理性增長期,換句話說,中國重型汽車增長的基礎并沒有動搖,國內市場會繼續增長。同時,中國重型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增長也非常快,特別是一汽、東風和中國重汽都已經成為在國際市場上有重要世界影響的中國重卡品牌,其他如福田、陜汽、紅巖和華菱等在國際市場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出口量在迅速增長。完全可以這樣說,中國重型汽車業經過多年的自主發展,已形成較強的競爭力,并且已成為世界上重型汽車生產的大國。
成績是可喜的,但背后的隱憂同樣值得全國汽車行業的高度關注,因為中國重型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還不盡如人意,還需要全體汽車人共同努力,綜合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產品影響力在擴大,單品牌形象模糊,整體形象不佳
這幾年,隨著中國重型汽車市場的高度繁榮和市場競爭的更加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把目光投向了國外,重型汽車出口也以高速度增長,銷量在增長,品種在增多,區域在擴大,中國重型汽車的影響力在急劇上升。但是,這并不說明我們的重型汽車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問題,據慧聰工程機械網了解,中國出口到國際市場上的重型汽車中,很少有在當地樹立起自己產品鮮明的品牌形象,大多是作為中國品牌形象的一部分而存在,不像其他的國際知名大品牌,奔馳就是奔馳、沃爾沃就是沃爾沃,品牌形象非常鮮明,也就是說中國的重型汽車品牌缺乏自己獨立的個性。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形象,我想主要與中國重型汽車自身的缺點分不開的。在國內,企業對產品的品牌都已經普遍重視起來,通過媒體宣傳、參加行業活動、進行公益捐助等各種途徑宣傳和維護自己的品牌。但是,在海外市場,情形卻不是如此。企業大多是通過參加國內有國際影響的展會,如每兩年一屆的北京和上海國際汽車展、廣州汽車展及其他展會,真正走出去、到國外參展的企業并不多,2006年有華菱,今年有解放;而利用海外市場當地的媒介,諸如雜志、報紙、電視、網絡等進行宣傳的并不太多,即使有,投入也很少。
為什么國內企業都不太樂意掏這方面的費用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當地這種宣傳費用高,有些企業想做宣傳,但是自身實力不足,難以支撐起巨額的宣傳費用;另外,大多數國內企業的出口都是國外用戶自己找上門來,對利用媒介宣傳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還大有人在;還有就是企業對出口市場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認為只要產品銷得出去,收回款項,賺了錢就可以,并沒有提到戰略得層面來考察這個問題。對比很多在中國的外資企業,他們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和之后,都極注意和媒體搞好關系,利用媒體的廣告和新聞報道來宣傳自己的品牌。
除了進行媒體宣傳外,中國卡車企業也不善于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品牌。常見的就是人們已經見慣不怪的知識產權之爭。對于企業和產品的商標及相關專利,欲進入海外市場的企業都應該利用當地相關法律,為自己的品牌樹立起一道法律的保護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中國重型汽車品牌的技術水平低、平臺相似,斯太爾技術是主流,出口產品也多是斯太爾技術平臺的產品。其他的技術平臺如基于三菱技術平臺的華菱重卡,雖然增長快,但總量不大,還沒有形成足夠大的影響力。技術水平低、平臺相似,也就影響了中國重型汽車品牌張揚自己的個性,樹立鮮明的品牌形象。也就是說,中國重型汽車品牌要趕上國際大品牌還需要不斷地努力,加強學習、交流,不斷增強自主創新力,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最終形成自己的技術特色和優勢。
產品價格低,出口企業之間存在壓價的惡性競爭行為
從國內出口到國際市場上的重型汽車產品來看,價格多集中在3-4萬美元之間,超過4萬美元的產品很少,而以奔馳為代表的歐美卡車價格多在八九萬美元以上,中國重型汽車產品的價格僅是其一半。作為一個后來者,華菱應該讓國人感到非常自豪,因為華菱車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都在4萬美元以上,而且從一開始我們就把價格做得比較高,現在隨著人民幣的升值,華菱車對外出口的價格已經提高至5萬美元以上,至少比同配置的國內其他品牌的產品要貴5000-10000美元,在阿爾及利亞、中東等做得比較成熟的市場,華菱車的價格曾經有過8萬美元左右的紀錄,這對改善中國重型汽車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低價形象會有一定的影響。
為什么中國的產品價格會這么低。有人會說中國的勞動力等成本比較低,而這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我想這與中國重型汽車產品的技術含量有很大關系。從品牌的技術含量來看,出口到國際市場上的中國重型汽車產品多以斯太爾技術平臺為主,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技術,雖然經國內企業不斷改進提高,但仍然沒有擺脫低端、低價、品質差的總體形象。令人欣慰的是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很多企業在做努力。從2005年以來,以華菱、東風天龍、解放J6等為代表的國內高端重卡先后問世,它們的工藝水平和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在2006年和2008年具有商用車領域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之稱的德國漢諾威國際車展上,華菱和解放都先后代表中國重型汽車品牌亮相,引起海內外轟動,國際市場更加重視并研究中國重型汽車。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有很多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會私下把價格壓得很低,或者給當地代理商以更多的回扣,甚至更有甚者,基于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優勢,追求量的增加以求薄利多銷,而忽視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的提升,如此一來,不但有遭遇反傾銷的危險,也會損害我國重型汽車行業的整體利益,造成我國只能生產低端產品的不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