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經濟發展導致生態環境壓力巨大
Feijiu網資訊平臺:近年來,榆林市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我國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氣、巖鹽采掘為基礎,能源、化工為支柱的產業體系,成為國家“西煤東運”、“西氣東輸”的重要基地和國家重要的產能大市,社會經濟呈快速發展態勢。然而,經濟發展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的同時,也給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煤炭開采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嚴重
榆林市現有煤炭企業266家,年煤炭開采量達3.6億多噸,但煤炭開發中極易引發地面塌陷、地下水含水層破壞、地表水滲漏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榆林市因煤礦地下開采形成的采空區面積為400多平方公里,現在仍在以每年3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已造成塌陷面積90多平方公里,礦區直接占用和破壞林地面積達130平方公里。
由于榆林大部分的煤炭資源分布在風沙草灘區,這個區域也是榆林市地下水資源的富集區,區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宜林宜牧,是陜北的生態屏障。而含煤層主要分布在地下含水層之下,煤炭開采過程勢必造成地下含水層的破壞,區域性地表水滲漏,地下水位下降。如府谷、神木、榆陽等縣區的煤炭開采區地下水位均已明顯下降,數十處井泉下漏,淤壩干涸,導致人畜飲水困難。目前,神木縣已有數十條河流地表徑流斷流,20多個泉眼干枯,窟野河兩岸大小煤礦連片開發,造成全年三分之二時間斷流變成季節河。
交通建設割裂了生物通道
榆林交通體系發展迅速,已先后建成神延鐵路、包神鐵路、神朔復線鐵路,太中銀鐵路,形成“兩橫一縱”的鐵路格局。建成青銀高速、包茂高速榆林段、榆神高速,201國道、307國道穿境而過。但交通體系的大規模建設會增加生態景觀系統的破碎程度,阻隔了動物的通行通道。如榆神高速公路穿越神木臭柏自然保護區,將保護區分割成幾塊,使保護區破碎化程度增加。
水庫建設引起自然連通性降低
榆林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建設了大量水利工程,至90年代有多達287座水庫。雖然由于泥沙淤積和年久失修,許多水庫已報廢,但到目前剩余水庫仍有100余座,其中大中型水庫主要分布在蘆河、無定河、榆溪河、禿尾河上,已形成紅柳河、蘆河、榆溪河三個庫壩群。小型水庫遍布于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庫的大規模修建造成河流徑流量的銳減,對河流自然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如禿尾河在2003年和2008年分別修建了兩座中型水庫——瑤鎮水庫、采兔溝水庫。兩座水庫建成以后,雖攔截了設計流域的洪水和泥沙,但河道徑流量明顯減低,由建壩前的約6.5億立方米,減少到約4.5億立方米。同時下墊面條件發生了顯著變化,由此可見水庫的修建對河流徑流量產生了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