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下鄉“瓶頸”待解找準利益訴求是關鍵
“手機下鄉”,運營商沒有必要為終端“做嫁衣”,而要根據農村需求給用戶帶來更多附加價值的增值服務產品。
不管心中藏著多少雄心壯志,但無可否認,運營商們借“家電下鄉”之勢拓展農村手機市場的計劃目前遇到了一點困難。
以遼寧省的統計數據為例,截至3月31日,全省共銷售家電下鄉產品8.5萬臺(部),銷售總額1.4億元,其中,冰箱、冰柜最為暢銷,占銷售總量的67%,彩電、洗衣機分別占18%和14%,手機只占了剩下的區區1%。
東北一聯通分公司的基層員工李華告訴記者:“現在看來,‘家電下鄉’更像是家電企業的一次成功營銷,通信企業在其中收益甚微,客觀需求的不同,導致了完全不同的收獲。”
價格難題的背后
“手機下鄉”為什么進展不順?
李華告訴記者:“難題首先是價格上的,盡管‘家電下鄉’可以便宜13%,但由于是集團采購的,而手機這種東西降價、促銷都很多,所以‘家電下鄉’的手機到了農村有時反而比當地售價要高,農民不認可。”
長期以來,運營商的采購模式都是“B2B”的,即在集團公司或省公司層面,向制造企業整體招標采購,但是這種模式要經過層層審核和商業談判,產品下發到農村銷售網點時往往費時很多,而手機更新換代很快,時間就意味著金錢。
李華認為,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適當地放開運營商渠道,讓手機企業更靈活地為農民提供產品,但這樣做也有一個壞處,那就是運營商容易淪為單純的“通道”,無法從“手機下鄉”中得到實惠。
其實更好的解決方案是將“手機下鄉”與運營商的客戶發展計劃結合起來。實施“手機下鄉”較成功的河南移動就有這方面的經驗,即通過“手機下鄉”降低農村地區資費水平,根據農村市場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當地消費習慣的營銷優惠活動。河南移動在政府對家電下鄉給予13%的補貼基礎上,同時也向農村用戶提供一定的話費補貼,采取多種套餐組合的營銷方式讓農村消費者用得起、用得好,取得了初步成功。
合理借勢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生產電視、冰箱等家電的企業之所以能在“家電下鄉”中大大獲益,“后發優勢”也起了很大作用,由于他們原本在農村的銷售渠道非常薄弱,蘇寧、國美等賣場主要存在于城市。因起點較低,所以實施“家電下鄉”,家電企業充分利用了農村當地的政府和社會渠道,農民很容易認可。
而通信運營商則不一樣,原郵電系統的百年經營,加上各運營商近十年來大力發展自有渠道建設,發展農村用戶,實際上通信產品銷售渠道在農村的起點比家電要高很多,但也正是這些因素束縛了運營商利用當地社會渠道的力度。
“家電下鄉”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行動,從產品的選擇到費用的返還,這些政策性行動最終都會與農村社會渠道結合起來,而這些也是運營商在這一系列行動中可以得到的最大好處,相反,“賣手機”并不能給運營商帶來價值。
這就要求運營商必須把自身的渠道與農村當地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獲取社會效益與財政補貼的雙豐收。
跳出“手機”
仔細分析“手機下鄉”,我們會發現,它與電視、冰箱等下鄉有很大不同,核心并不是要讓農民買到手機,其實農民的獲得手機的渠道已經非常多,更何況還有數量巨大的二手手機流向農村,更關鍵的是要讓農民使用手機上的服務。“手機下鄉”不如說是“通信服務下鄉”。
通信專家付亮認為,目前,運營商雖然為農村信息化工作做了不少工作,但從最近做的調查看,這些工作基于手機的多,基于電腦、互聯網的少,運營商憑自己意識“推”的多,挖掘農村需求提供增值產品“拉”動消費的少。
“手機下鄉”,運營商沒有必要為終端“做嫁衣”,而要根據農村需求給用戶帶來更多附加價值的增值服務產品。跳出“手機”層面,“手機下鄉”可能反而會迎來一份更廣闊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