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區縫紉機零部件生產情況分析
基本情況
主要為外資企業配套
北方地區零部件生產主要集中在河北的昌黎縣、青縣、景縣以及天津寶坻、武清等縣市,主要是為天馬、飛馬等外資企業進行配套生產。
昌黎縣荒佃莊鄉后雙坨村縫紉機零件加工業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現有加工企業121家,其中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6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12家;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26家;專門為加工企業提供半成品加工、粗加工的家庭作坊約300多個,從事零件銷售的人員400多人,從業人員達6000多人,工人年均收入8000元。
昌黎縣的縫紉機零件加工業主要產品有彎針、壓角等,產品達4000多種。2005年,昌黎縣有彎針生產企業50家,年生產彎針300萬支。縫紉機零部件制造業已被確定為昌黎縣的立縣產業之一。該地區主要生產企業包括:利國縫紉機零件廠、宏昌衣車有限公司、金山縫制設備有限公司、大昌縫制設備有限、新和鑄業有限公司、捷達縫紉機零件廠、英華縫紉機零件廠等。
青縣縫紉機零部件生產始于1973年。目前,該縣擁有工業縫紉機及配件加工、經營企業190家(其中零部件企業約占3/4),零部件種類主要集中在曲軸連桿、繞線器等,青縣縫機業年銷售收入3.1億元(其中零部件產值占50%),其出產的厚料機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青縣縫紉機零部件主要企業包括:友田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飛虹機械廠、朱氏縫紉機件制造廠、永興縫制機械廠等。
景縣縫紉機零部件生產企業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初新成立的企業,以生產曲軸連桿、打線凸輪、差動軸等零件為主。景縣縫紉機零部件生產企業近30家,從業人員2000人,2005年產品銷售收入近8000萬元,主要企業包括:鑫達縫紉機零件廠、澳華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宏運工貿公司縫紉機零件廠、龍華金屬構件廠等。
天津市縫紉機零部件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西青經濟開發區以及寶坻、武清等地,企業10余家,主要產品包括牙叉、同連桿、主軸、送布牙、機殼、油泵等。據了解,該地區2005年零部件產值超過3.5億元,主要企業包括:福馬(天津)縫紉機械有限公司、臣濤精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駿騰精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金輝鑄造廠、恒信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文靜模具鑄件有限公司等。
主要特點
形成以福馬為中心的協作體系
天津、河北地區的縫制設備企業,近幾年來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引進先進設備等方式,取得較大的發展。臣濤、友田、利國、宏昌、保定天隆等企業近2年搬人了現代化的廠房、辦公樓,駿騰、宏昌、友田等企業還添置了加工中心和檢測設備。
企業的進步源于對市場的準確把握,也得益于核心企業的拉動。近幾年,天馬公司和飛馬(天津)等日資公司的持續發展直接拉動了周邊地區的零部件生產,以福馬為中心的零部件供貨和協作體系已基本形成。高標準的質量要求,造就了臣濤、駿騰、恒信、鑫達等一批產品檔次高、管理規范的縫機零部件企業。
企業規模普遍較小
除福馬、臣濤、駿騰、天隆、恒信、鑫達外,北方地區鮮有年產值超過2500萬元的零部件企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昌黎縣、青縣的300余家企業,平均年產值僅有130萬元,大部分企業年產值在100萬元以下。由于北方地區消費層次較底、服裝企業規模也較小,零部件生產主要在中低檔徘徊,產品質量不穩定。
技術和裝備不夠先進
目前,北方零部件企業所使用的設備80%以上還是傳統的加工設備,加工手段和工藝相對落后。自控技術、傳感技術、激光技術等高新技術應用面小,產品生產仍處于來樣加工階段,以模仿創新為主,研發力量較薄弱,不能起到促進整機生產、提升整機質量的作用。新材料應用、熱處理環節還存在一定的瓶頸。
信息不暢 人才匱乏
北方地區零部件發展相對滯后,除市場原因外,主要是缺乏市場信息和與同業交流。人才嚴重短缺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復合型外貿人才的嚴重短缺,不僅影響了新產品的開發,新工藝、新技術的廣應用和國際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而且還制約經營管理觀念的更新,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五點建議
打造縫制設備零部件生產基地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北方地區零部件企業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發揮后發優勢和集群優勢,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拓展兩個市場,盡快擺脫粗放式經營管理模式,夯實企業基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將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制造技術相結合,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誠信經營意識,加強行業自律,不斷做強企業、壯大產業,打造新型縫紉機零部件生產基地。
找準戰略定位,實現差異化經營
北方地區零配件行業要提高縫制設備產品的配套能力,改變小作坊、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加快企業間橫向聯合、資產重組和戰略聯盟步伐,逐步形成以大的整機廠為配套中心,整零企業互相支持、專業分工科學、配套能力完整的縫制機械生產體系。同時,還要采取差異化發展戰略,避免盲目擴大生產規模,重點加大特種機零部件的生產,與國內零部件發展相對成熟的寧波、菀坪等地形成差異化經營,摒棄“價格戰”,迅速擴大零部件市場份額。
以創新促產業升級,以質量提升品牌價值
北方地區零件生產行業應以十六屆五中全會方針為指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加大研發力量,拓寬研發領域,推進產學酬:相結合,積極引進高精度的數控機床,著力提升熱處理工藝水平,廣泛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提高零部件質量層次和穩定性,促進產川{升級;注重質量管理,提高質量意識,健全質量保證體系,通過不斷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樹立和擴大北方零部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重視人才引進與培養,構建和諧企業文化
應努力倡導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理念,吸引各種人才到北方地區創業,通過請人、用人、育人、留人的全過程關注,使人才安心工作,實現自我價值;加強行業橫向交流,通過相互交流、定向培養等方式,培養企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采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培訓企業員工,全面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打造學習型企業;構建和諧向上、講求效率、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創業文化,促進企業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發揮地方行業組織作用,形成行業間良性互動
北方地區零件產業要善于并充分發揮青縣縫紉機行業協會、荒佃鄉縫紉機零件產業協會等地方行業組織的作用,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制定行規行約,建立自律性機制,規范行業自我管理行為,拓寬服務領域,健全行業協會在共性技術開發、教育培訓、法律咨詢、市場開拓、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功能,形成政府協會企業良性互動,打造行業整體競爭優勢,促進區域零部件工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