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械工業正處于高速增長期
9月16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在本報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機械工業企業核心
競爭力高層論壇上預測說,盡管下半年中國機械工業增速將逐月回落,但預計全年各項經濟指
標將再創新高。他認為:宏觀數字表明,我國機械工業正處于一個比較好、比較快的發展時
期。
蔡惟慈說,今年1~7月機械工業在去年較快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增勢,出現了“
三高(生產、銷售和出口增長幅度高)一同步(效益與生產同步增長)”的喜人形勢。1~7月規模
以上機械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350.7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41%;完成工業總產值(不變
價)13818.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43%( 現價產值13608.73億元,增長33.6%)。1~7月
機械工業122種主要產品中,同比增長的有 111種,占產品品種數的90.98%,增長在兩位數以
上的產品有94種,占品種總數的77%。1~7月機械產品出口總額達3 12.13億美元,同比增長
46.5%;全國機械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31.47億元,同比增長74. 05%。
蔡惟慈認為,當前機械工業經濟運行有喜也有憂,喜的是有不少有利于行業持續增長的因
素,憂的是一些影響機械工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
---以發電設備為代表的國家重點工程需求強勁,重大技術裝備發展的環境正在逐步好
轉。去年發電設備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2120.84 萬千瓦,比上年增長了58.3%;今年1~7月累
計完成產量1676.39萬千瓦,在去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同比又增長67.06%,全年產量有望再創
歷史最高水平。據預測,“十一五”期間將年均新增發電設備裝機約 3000萬千瓦,后十年將
年均新增發電設備裝機約3200萬~3600萬千瓦,這一需求水平大體比“九五”的兩倍還要多。
其他重大技術裝備在“十一五”乃至2020年前也都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因此,支持重大技術
裝備繼續保持較長時期、較高增長速度的市場條件是存在的。
---以轎車為代表的汽車工業繼續支撐全行業快速發展。去年汽車行業的產值已占機械全
行業總量的近40 %,利稅已超過40%,對全行業利潤增長部分的貢獻率更是達到了61%。今
年以來,汽車行業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 1~7月總產值累計達5062.85億元,占機械全行業總
產值的37.2%;實現利潤達447.46億元,占機械全行業總利潤的53.82 %;1~7月的轎車產量
已相當于去年全年的產量。以轎車為代表的汽車工業在我國將保持相當長的增長期,這是多數
專家的共識。從長遠看,汽車工業將成為引領全行業持續增長的發動機。
---民營和個體經濟不斷升溫,已成為推動市場需求增長不可忽視的因素。今年以來,挖
掘機產銷量大幅增長,主要原因之一是私人購買量猛增。據估計,現在私人購買比例已由去年
的50%提高到今年的70 %以上。挖掘機已和前些年的小麥聯合收割機一樣,成了專業戶的掙
錢機器。重型機械行業今年任務飽滿也與民營鋼鐵企業蓬勃發展、訂貨大 增的背景分不開。
除此以外,數控機床的用戶也發生著喜人的變化,由于民營企業更加關注產品的性能價格比,
所以他們已成為國產數控機床的購買大戶。這些變化對于機械工業裝備類產品今后的發展具有
深遠的意義。
---資本結構多元化明顯增強了機械工業對市場的應變能力,但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的
重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狀況不盡樂觀。目前民營和三資企業在行業銷售收入的總量中已占大
頭,利潤更已占到絕大多數。1~7月機械工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品銷售收入為2729.5億
元;民營企業產品銷售收入為5567.2億元;三資企業產品銷售收入為4581 億元;各種經濟成
分所占比例大體為21∶42∶36。1~7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66.89 億元,民營企業實
現利潤301.2億元,三資企業實現利潤233.33億元,各種經濟成分所占比例外大體為1∶5∶
4。民營企業已在微小型軸承、低壓電器、摩托車、中低壓泵閥、汽車配件、民用儀表(水表、
電度表、煤氣表)等越來越多的行業占有優勢。機械工業資本結構多元化對行業發展的意義和
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由于民營和三資企業具有與生俱來的適應市場經濟的本能,其數量已占據
了機械行業總量中的大頭,所以現在機械工業中市場主體的內在活力已大為增強, 因此全行
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也遠較過去提高了。
但同時也要看到,入世以來,外資已明顯加大了進入中國機械工業領域的力度。在外資加
速進入的大潮中,他們正在從80年代的“合資”、 90年代的“控股”向現在的“獨資”轉
變;從小規模向大規模轉變;從低檔產品向生產高檔產品轉變。在此形勢下,外資企業對我自
主產業尤其是重大裝備制造業造成的壓力愈來愈大;而民營企業受實力限制,或由于對其回報
率不滿意,目前多數尚無意進入重大裝備制造業。因此,在全行業總量高速增長的大勢中,以
國有大中型企業為支撐的重大裝備制造業困難仍然很大,發展狀況不盡樂觀,應引起各方的高
度關注。
---入世既推動了出口迅速增長,同時也降低了進口的門檻;由于進口增長更快,裝備類
機械產品進出口逆差仍居高不下。1~7月機械產品出口總額達312.13億美元,同比增長
46.5%,大大高于同期行業總產值的增速。1~7月機械產品進口總額達526.47億美元,同比增
長 55.1%,高于出口增速,進出口逆差達214.34 億美元。以上這兩方面的數據,表明了出口
是機械工業高速增長的拉動因素之一,但巨額的進口也暴露了國內機械工業的不足。當然,這
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中國機械裝備的市場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尚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行業自身的結構調整成績顯著,但仍不能滿足與國際同行競爭的需要。近年來,全行
業新產品開發速度加快,對機械工業的貢獻明顯增強:今年1~7月完成新產品產值2783.3億
元,同比增長50.05%,遠高于全行業工業總產值(現價)增長33.6%的速度。新產品產值占工
業總產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8.43%提高到現在的 20.45%。從增長速度看,今年頭7個月始
終保持了高速增長:2月為66.95%;3月為 64.45%;4月為 58.45%;5月為55%;6月為
52.54%;7月為50.05 %,均高于去年同月的增長水平。“八五”、“九五”以來經過技術改
造的企業推出新產品的速度更快,表現出了更強的市場應變能力。
---基于專業化生產的地區產業集聚現象在部分沿海省市正在發展,并成為促進機械工業
水平和競爭力提高的又一推動力。相當一個時期以來,浙江溫州地區的低壓電器、泵閥產品,
寧波地區的模具、微型軸承,珠江三角洲的照相機、分馬力電機,以及江蘇、山東的小型柴油
機等,已越來越成為這些地區的機械產業特色,相關的配套零部件、工藝協作廠大量積聚到一
起,分工越來越細,產品越做越精,服務越來越方便,整機企業也越來越多,成本越來越低,
更新換代越來越容易,生產規模越來越大,整機和零部件企業相互促進,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
關系,小產品做出了大市場。上述地區有關特色產品的總銷售額多數已超過百億元,已由初期
的“原始積累”逐步進入佳境,形成了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的產業競爭力,不少已在以強勁的勢
頭拓展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人士已經認識到,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培育本地區特定機械
產品的產業集聚效應,是發揮我國機械工業的比較優勢,做大做強機械工業的一條希望之路。
對于今后機械工業走勢的判斷,蔡惟慈認為還要考慮如下的因素:
第一,非典的影響。非典疫情對機械工業今年的經濟運行有一些滯后影響,但總體來說影
響不很大。
第二,進口增加的影響。進口增速高于出口,進口壓力有增無減: 1~7月機械產品進口
總額達526.47 億美元,同比增長55.1%,高于出口增速,進出口逆差達214.34億美元。進口
壓力的增大和外資的加速進入,使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內資機械工業的發展環境日益嚴峻。
第三,鋼材漲價的影響。去年以來我國實行的對鋼材的保障措施已嚴重影響了機械工業的
正常運行。因為機械工業是鋼材的大用戶,鋼材耗用資金占機械產品成本的比重很大,鋼材價
格波動嚴重影響著機械工業的運行。如果這一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將對機械工業的效益產生一
定負面影響。
第四,國家政策調整對經濟運行環境的影響。最近,經濟界和理論界對經濟是否過熱的問
題正在進行熱烈的研討。國家有關部門針對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一些傾向性問題,已陸續做出了
一些表態,出臺了一些調控政策。這些動向無疑會對機械工業的經濟運行產生重大影響,我們
要高度重視并及時調整和改進工作安排。
第五,去年高增長基數的影響。去年的全年走勢是年初相對較低,以后逐月上升,到年底
時達到近幾年來少有的高位;而今年由于年初起點較高,在正常情況下,與去年同期相比也難
免出現增速前高后低的態勢,非典的不利影響,將使這一逐月回落的趨勢更為顯著。
蔡惟慈分析說,綜合以上多方面的因素,預計全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仍可望達到兩位數的
增長水平。原國家經貿委在2003年經濟運行調控綱要中對機械工業提出的下列預期目標完全可
以超額完成:與上年相比,全年總產值(不變價)將增長13.5%(預計將達到20%以上);實現利
潤增長4%(預計將達到20%以上),汽車產量380萬輛,增長17.3 %,其中轎車產量將達120萬
輛,增長11.1%(預計將分別達到400萬輛和160萬輛以上)。此外,以下指標雖未在國家經貿委
2003年經濟運行調控綱要中作為主要預期目標提出,但據預計,經過努力今年也可以 達到:
數控機床產量將達2.8萬臺左右,發電設備產量將達2500萬千瓦左右,一批重大成套設備及新
產品研制取得突破,新產品對機械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將達35%以上。
蔡惟慈最后提醒,盡管機械工業今年和今后相當一段時期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但必
須指出的是,我國的機械工業大而不強,素質不高的狀況還沒有根本的變化,滿足國民經濟各
方面需要的本領還很不夠。機械企業一定要居安思危,努力提高自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