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械產品銷售收入突破4萬億元
“平穩增長”仍是2005年中國機械工業發展的主要基調,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總體良好,其中,工業增加值、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突破1萬億元、4萬億元和2000億元大關。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56.37,比2004年提高了3.86點。
銷售收入增速持續回升
增速自2005年6月開始持續回升后,全國機械工業企業完成產品銷售收入到12月達到當年最高值,為4721.12億元,與11月份相比增加了788.02億元。全年累計40307.29億元,同比增長22.35%。
從不同經濟類型企業看,2005年國有、民營和三資企業分別完成產品銷售收入5773.99億元、19037.85億元和15495.44億元,同比增長9.61%、27.27%和21.84%,民營和三資企業無論從量還是增幅看都具有絕對優勢。
分行業看,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位居前三的行業依次是汽車(12148.90億元)、電工電器(10314.48億元)和石化通用(3412.94億元)行業;累計增幅高于全國機械工業平均水平的有8個行業,分別是農機(35.70%)、通用基礎件(30.31%)、重型礦山(29.91%)、電工電器(29.24%)、其他民用(28.47%)、機床(27.86%)、儀器儀表(26.81%)和石化通用(25.70%)。
分地區看,東、中、西部2005年分別完成產品銷售收入30526.55億元、6450.21億元和3330.53億元,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23.74%、17.41%和19.74%。銷售收入居于前十位的省市依次為:江蘇、廣東、山東、浙江、上海、遼寧、北京、湖北、河南和吉林。
利潤總額超過2000億元
2005年全國機械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稅3614.24億元,其中利潤2140.82億元,同比增長11.26%,與2004年的增幅比回落5.25個百分點;實現稅金總額1473.42億元,同比增長20.77%。
國有、民營和三資企業分別實現利潤166.19億元、996.26億元和978.38億元,從增幅看國有和民營企業同比增長32.81%和22.26%;三資企業同比下降0.59%,增幅繼續減緩。
在13個大行業中,變化特點明顯的行業主要是農機、工程機械、汽車及文辦設備行業。
農機行業得益于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相應的扶持政策,使其成為機械行業的亮點。全年實現利潤41.43億元,同比增長82.19%。
工程機械行業受宏觀調控影響,2005年呈現出先抑后揚的局面,最終全年累計實現利潤32.80億元,同比增長0.55%。
汽車行業雖然面臨嚴峻的挑戰,但在全行業共同努力下,下降幅度逐月減緩,全年盈利542.44億元,比2004年下降22.55%。
文辦設備行業主要包括復印機和照相機,2005年4月份時該行業利潤曾出現高達95.51%的增長,但到12月底,該行業全年累計實現利潤36.65億元,不僅同比下降3.55%,而且比1~11月回落9.43個百分點,形成鮮明反差。
分不同地區看,黑龍江、寧夏、內蒙古、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安徽、云南、青海和甘肅等11個地區機械行業的利潤增長超過了30%。黑龍江、寧夏、內蒙古更成倍增長,利潤增幅依次為271.03%、136.59%、108.42%。整體上看,中、西部地區增速加快,同比增長12.94%和12.71%。
虧損面和虧損額同比下降
全國機械工業企業共匯總54820家,其中虧損企業8584家,同比下降0.81%,虧損面15.66%;虧損企業虧損額為250.16億元,同比增長8.60%。分企業類型看,三資企業中虧損企業的虧損額為115.82億元,同比增長22.96%,虧損面為22.19%;從地區看,東部地區虧損企業的虧損額為179.39億元,同比增長18.98%,虧損面13.92%;分行業看,汽車行業虧損企業的虧損額為98.46億元,同比增長37.55%,虧損面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