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機械:外企大量涌入
2004年我國紡織機械產品進出口總額為53.31億美元,其中進口金額為46.56億美元,相比去年上升0.92%;出口金額為6.76億美元,同比上升28.13%。外資大量涌入中國,使國際,國內紡織機械行業,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甚至出現貿易和知識產權方面的摩擦和糾紛,但同時為提高中國紡機整體水平又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行業內非國有經濟的快速成長,雖然在體制,機制等方面對國有企業造成沖擊,但反過來也進一步促進了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和改革。
展會是市場的縮影,展會也是市場的晴雨表。第11屆上海國際紡機展上,除了眾多國際品牌表示出進軍中國市場逐鹿“中原”的雄心,更多的是關于諸如企業改制重組、成套營銷、全面解決方案、智能化、數字化等未來紡機發展的關鍵詞。以中國紡機集團,太平洋機電集團,浙江日發,浙江印染 ,杭州宏華,江蘇四方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內優秀企業也吹響了中國紡織機械工業更快走向世界的號角。
重組打破1+1法則
雖然與德國、意大利、瑞士、日本、英國、比利時等國際先進的紡機制造強國相比,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的整體制造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但對處于競爭中的中國紡機業而言,近幾年企業由過去的“救死扶傷”向資源優化配置層次升級,通過組建集團,進行產業優化的戰略重組,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太平洋機電集團就是典型一例,其以客戶資源、人才技術資源共享為基點,優勢互補,實現企業從形式到內涵的轉變,使營銷、產品和服務得到全面優化整合,率先擺脫了傳統集團結構簡單1+1重組形式的弊端。
對于集團結構調整所引發的產業升級,太平洋機電集團總裁李培忠坦言:“從1994年到現在,太平洋機電集團經歷了兩次大的整合,第一次是集團建立初期,主要是產業定位的大調整,為避免集團內的同業競爭,將集團內企業整合為21家。但由于當時資產處置等原因,整合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03年和2004年是集團實施第二次調整的關鍵時期,通過集聚核心產業和優質資產,優先發展棉紡、化纖機械兩大成套產品制造板塊,形成了‘成套、品牌、服務’三大競爭優勢。”
在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下,太平洋集團大力推進了四大結構性調整——一是資產結構的調整,具體做法是首先把市場占有率高的優勢產品集聚起來,縮短內部資產鏈,做精做強;同時,對一些發展無望的企業實施了價值再造,通過破產、消耗、合并使其再次“活”起來。二是生產結構的調整,主要是充分發揮上海的區位和人才優勢突出主業和優勢產業,通過對主要企業進行大刀闊斧的優化整合,改變原先過于“大而全”的生產模式,走專業化路線,一方面根據先進國家的專業化配套,降低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另一方面將一些產業實施梯度轉化,到內地進行配套,形成技術、人才、設備資源互補的戰略聯盟。三是人員結構的調整,按集團整體的生產經營戰略,這兩年通過打造再就業平臺對員工隊伍進行了嚴格的調整。
對于太平洋機電而言,結構重組的本身就是企業對“大”的認識從膚淺到深刻漸進的過程。歷經兩次大的整合,太平洋機電不再簡單地把若干個企業的資產與銷售收入相疊加,而是對參加重組企業可控資源進行結構重組、實施優化配置,在優化配置中創造出新的生產力,尋找新的增長點,提升倍增效益。
成套營銷 矩陣管理
通過銷售力量和渠道的整合,轉型后的太平洋機電在成套營銷與矩陣管理中受益菲淺,正如上海二紡機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經理劉象海所言:“紡機設備的添置是一項系統工程,單個產品并無優勢可言。整合后的太平洋機電集團,隨著設備供應的成套化,產業鏈的上下游前呼后應,互為市場,解決了幾家企業同時面對一個終端客戶的不利狀況,實現采購一條龍服務,市場營銷優勢彰顯。”
太平洋目前發展的重點主要在三大板塊:首先是棉紡成套產品,目前在市場上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特別是二紡機的細紗機、紡機總廠的精梳機深得業界贊譽。今年,太平洋機電集團將與棉紡企業合作,著手建立一個展示棉紡機械成套能力的示范基地,以加強工藝的研究和開發。據李培忠介紹,目前,國內棉紡成套設備的水平與國外差距不大,單機自動化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但是在成套聯結上與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太平洋集團今后的產品發展方向。
可以說,成套營銷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激流而上的一個強大的助力器。浙江日發紡織機械公司,在企業發展的進程中,也確立了“為客戶提供成套紡織設備,協助客戶實現數字化工廠的夢想”使命。其在圍繞著“產品創新”、“營銷服務”兩大目標中,對支撐集團紡機產業鏈的四大系統優勢資源進行了重新組合。一方面改變了過去在加捻、紡紗、織造、針織四大領域各自為營的模式,將四大系統的事業部由直線管理整合為矩陣式管理模式,集中研發、集中營銷、集中制造。在整體策劃、統籌運作、增加電子平臺的運作中,日發也深諳,系統的解決方案不僅僅是提供單件設備,而是成套的系列化的產品鏈,因此在技術、制造和營銷上提出更高要求,從制造單一產品向制造多個產品轉變,使紡織機械系列在配置上更合理,為客戶提供更完善的技術支持。
一站式完整解決方案帶來高附加值
隨著紡機行業的迅速發展,市場極富潛力和挑戰,制造商所要帶給用戶的不僅僅是世界一流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傳遞給用戶整體解決方案,讓用戶明白,選擇其產品就如同選擇了一把金鑰匙。這也意味著在紡機企業必須彌補傳統的銷售短板,不是簡單提供售后維修和培訓,而是提供包括市場拓展方式分析、投資與回報分析、平價耗材與配件、整體的工藝解決方案在內的行之有效的整體解決方案,為客戶帶來高附加值和利潤增長點。
完整解決方案已成為許多紡機企業制勝市場的法寶。杭州宏華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少數幾家可以提供數碼印花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宏華的解決方案從市場拓展到客戶保持、工廠營運、售后服務都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它由以下幾部分內容組成: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分析;市場拓展方式分析;投資與回報分析;圖案設計與處理軟件培訓,數碼印花應用技術培訓;前后處理應用技術培訓;平價耗材與配件;工廠營運與管理經驗共享;及時的售后服務與人員支持;風險評估與規模。
宏華數碼總經理金小團介紹說,作為整體方案提供商,公司與耗材及備件提供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宏華的服務體系也是完全圍繞客戶需求而構建的,宏華成立了呼叫中心,啟動了主動服務方案,提供基于Internet的遠程服務。
為幫助印花企業應對多品種、小批量所帶來的挑戰,宏華提出了兩種應對方案。方案一是數碼打樣系統。數碼印花打樣系統可以增強企業接單能力,對于提高生產效率,爭取高檔客戶,獲得更多、更好訂單,賺更多的錢發揮巨大的作用。方案二是數碼工廠投資。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數碼印花在實踐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宏華建立了亞洲第二大的數碼印花示范工廠。運營三年來,公司先后在應用技術、市場拓展、工廠管理、客戶保持等幾個方面積累了成功經驗。
數字化紡織機械
據不完全統計,在第11屆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上,有1400家海內外著名企業展出800臺紡織機械及新技術。高速、長壽、低耗、環保的機電一體化產品越來越成為市場的主流。
機電一體化是現代紡織機械工業的特點之一。近十多年來,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的自動化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新型紡織機械上普遍采用了自動化技術。這項技術的內容包含了先進的信息處理和控制技術,即以計算機為核心,有PLC、工控機、單片機、人機界面、現場總線等組成的控制系統。棉紡織設備較有代表性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均采用了自動化技術。如多電機控制的花式紡紗機,具有電子送經、電子卷取和電子多臂的織造機械;具有開環、混合環自調勻整系統的梳棉機和并條機;具有自動控制紡紗張力系統的細紗機;具有自動斷頭捻結的絡筒機;具有自動對花對色系統的印花機。
采用先進制造技術,保證質量、降低成本是國內紡織機械的發展戰略,包括優先發展柔性加工系統,進一步開發CAD、CAM、CAPP、DFA、CAT,有重點地開發CIMS,采用快速成形(RP)技術,研究開發虛擬制造系統(VMT)。目前,經緯紡機、上海二紡機和服裝設計中心成功實施了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項目。
紡織機械作為紡織工業的裝備,是紡織產業的一個重要核心部分。現代化的紡織機械對提高紡織品的產量和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和出口創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總體上,我國的紡織機械工業還缺乏國際競爭力,但隨著國內紡機企業通過“基因重組”帶動產業升級;大力提高機電一體化程度與發展柔性加工系統,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以差異化戰略構筑產品“金字塔”,以完整解決方案帶給客戶全面支持 ;必將迎來中國紡織產業的利好新局面。
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是趨勢
中國紡織機械器材行業協會理事長高勇:其實不僅僅是紡機,整個制造業都是應該往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方向走。一個完整解決方案就是客戶提出最終需求的產品是什么,制造商就從原料開始到工藝還有設備直至最終達到需求者的要求。
在國外現在真正能夠做到完整解決方案的企業也不多,能夠提供比較完整解決方案的生產商,必須有制造成套裝備的能力,其次要掌握制造工藝,所以現在的趨勢是設備制造商和工程公司相結合,才可能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解決方案。
而我們中國的紡織機械制造商最弱的方面就是工藝和制造脫節,這方面我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在在幾個方面提高比較快,而且有一定的優勢。一,棉紡成套設備領域;我們從五十年代開始,紡織研究院就有一批棉紡工藝的專家,研究出了比較完整的中國特色的棉紡成套設備方案,后又引進了德國的技術,把中國工藝與德國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比較完整的一套棉紡成套生產工藝。所以現在我們的棉紡成套設備能夠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解決方案,我們甚至可以告訴客戶,仿化纖還是仿純棉,或者是混紡,不同的纖維,不同的需求,我們可以告訴對方流水線有不同的組成,而且要選擇不同的裝備器材,在棉紡機械方面,我們有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過去我們只出口單機,而現在我們也開始成套裝備出口。二,滌綸的成套裝備領域;無論短絲還是長絲都可以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尤其是長絲,我們有非常成熟的生產經驗。常規絲恐怕在世界上沒有幾家能夠與我們競爭,只要客戶說明紡多粗的絲,絲的最終要求是什么,包括什么形狀的絲,我們成套裝備都能滿足。而且提供制造裝備的同時,還可以告訴你應該在多高的溫度之內,在多快的速度之內能夠達到最好的質量標準。滌綸短絲3萬噸的和1萬5千噸都能夠成批出口,6萬噸的在今年之內國內企業也能成熟應對了。
而且在掌握工藝,能夠制造成套裝備的同時,我們最明顯的進步就是在自動化上面有非常快的進步,過去我們主要在自動化,智能化這些方面差距比較大,但是現在隨著自動元件、計算機元件這些在國內都可以采購到,包括我們自己的軟件工藝的提升,在這兩大領域里面我們的裝備制造業和工程公司,包括我們的設計院、研究院相結合,很多問題都解決了,而且世界上目前能夠與我們競爭的已經不多了。
現在的弱項都是在前道,譬如原料方面,PTA等這些化工工藝,石油煉解工藝我們還不行,這些還是依靠進口,從紡絲以后現在基本都沒有問題了。我們的差距是在差別化,超仿真這些方面就是工藝問題,不是我們裝備解決不了,客戶只要提出工藝要求,我們裝備完全能夠滿足,但是如果工藝上對方提不出要求的話,我們裝備無法配合。在棉紡上也是這樣,對于有超高質量要求的,特殊紗線我們滿足不了。也就是工藝標準、工藝要求提不出來,客戶只要能夠提出要求的話,主機沒有問題,只要把器材改變一下就可以解決問題,例如特別細或者是強力要求比較高的紗線。200支和180支紗線雖然已經紡出來了但是批量和質量還不行。國外是一般140支沒有問題,我們是在120支沒有問題。
目前我們最大的弱項是在印染領域,很少有廠家能夠提供最終的解決方案。因為拿不出工藝,工程公司也沒有辦法,我們的裝備制造廠也解決不了,現在國內唯一好一些的公司就是香港立信,立信在一些染色工藝上能夠提供解決方案,所以立信的染色機國內市場銷售最好,就是因為能夠提供解決方案。印染工藝太復雜了,不同的纖維就有不同的工藝、設備和染料,現在又提倡多種纖維混紡交織,對印染提出更高的要求,過去僅僅是滌棉,可以按照滌來染,現在又有絲、麻、麻還有苧麻和亞麻,印染工藝都不同,包括前處理,漿料的組成也越來越多樣。但是在世界上真正能夠提供成套的完整解決方案的公司也不多。很多是象立信這樣能夠在某個環節譬如在染色、后處理設備、或者染色和印花出來以后提供固色、定型等方面提供多個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