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企業提高內銷比例的可行性建議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逐漸顯效,2007年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增速將低于去年水平,預期全年出口額為1705億美元,同比增長16%。下半年貿易順差依然存在,預期人民幣匯率將繼續保持升值趨勢。面對今年紡織經濟出現的新形勢,大多數企業通過訂單提價部分消化減利因素,這是目前直接可行的手段,但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從深層次來看,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形成的“淹水效應”,將讓一些產品附加值低的中小企業逐漸退出市場,從而扭轉多數小企業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狀態。中國紡織行業仍具有長期發展積累的競爭力優勢,內外部的壓力對行業發展而言,一方面是行業發展的困難和阻力,另一方面則是行業轉變的動力。更重要的是轉變出口增長方式,重視科技和品牌的貢獻率,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的前提下。紡織服裝企業也要看到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要意識到紡織企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在國內市場。企業應積極布局內銷市場,不要把出口當作產品銷售的唯一途徑。
在新形勢下,紡織行業必須堅持“內外銷兩條腿走路”的貿易政策,促進紡織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外銷出口出口主導型企業,應逐步加大內銷比例。
1、觀念轉變。內銷市場與外銷市場的市場差異較大,外銷銷售相對簡單,而國內市場不僅銷售情況復雜,而且不同區域的銷售特點變化較大,這就要求企業不能按照慣有的思維方式來開拓國內市場。紡織企業要觀念更新,及時升級。做外銷出口,一年的利潤基本是可以簡單計算出來的,而做內銷前幾年基本上都是在培育市場,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長。內銷產品的采購、生產周期遠比外銷產品長,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類資源更多,對管理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觀念上,不能急于求成,在心理上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2、注重市場調研和分析。提高紡織品服裝內銷市場,首先要做好市場調研和市場分析工作。要注意一看市場環境,二看消費者,三看競爭對手,四看自身資源。要充分研究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習性、市場環境的特點,競爭對手的操作模式和自身的優劣勢。任何戰略、策略的出臺,一定是來自于充分市場調研和分析后的結果,而決不能閉門造車想當然。戰略策略錯了,就意味著方向性的錯誤,后期再努力,都可能是南轅北轍。
3、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出口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切不可盲目學習行業內的成功企業,哪怕是具有很強實力的企業,也不能照搬照抄。形式上學會了,但時代環境不一樣,資源狀況不一樣,或者企業的內功不夠深厚,也往往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這就要求企業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根據企業自身資源狀況,不斷進行調整,建立適合自己的銷售模式,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4、效益比規模更重要。因為內銷的規模往往不能和外銷相比,很多出口企業胃口都比較大,剛切入市場就想一口吃出個胖子,希望獲得高額的銷售。殊不知,國內目前很多優秀的行業領導品牌都是經過十多年市場的摸爬滾打、不斷的積累,才達到今天的規模,此間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出口講究規模,講究銷售額,轉型內銷時,要追求效益。企業的最終目的不是做大做強,而是要追求更多的利潤和效益,因此,效益比規模更重要。
5、把握推進節奏。外銷企業進入國內市場,要確定明確目標,制訂詳細的推進計劃。這個目標既要有長期目標,同時也要有中期和近期目標,根據國內市場拓展的實際情況,隨時動態調整,控制好推進節奏。由于實力千差萬別,所在行業的特點也不一樣,企業要充分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好規劃。在確保生存的前提下,注重品牌和渠道建設,穩步提升。外銷型企業尤其是沒有國內市場經驗的企業,前期一定要扎實開拓區域市場,只有取得了區域市場的相對優勢,只有找到銷售模式后,才能全線出擊。
6、打造市場。外銷型企業進行內銷時,由于前期沒有國內銷售經驗,切不可盲目追求規模和速度。要先在部分樣板市場進行銷售,在此過程中,找到內銷產品的盈利模式,積累足夠的經驗,鍛煉好隊伍。樣板市場的選擇,最好是選擇非重點市場,即使操作失敗也不會危害到企業長遠的發展。另外,樣板市場要選擇具有共性和代表性的市場,這樣錘煉出的模式復制才具有普遍性,同時,要選擇反應速度比較迅速的市場,產品鋪貨,廣告投入后,很快就能知道操作中的對錯,這樣可以節省資金投入和操作時間。
7、學會借力。企業要學會借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沒有銷售網絡,可以借經銷商的力。比如一些優質經銷商,長期在市場上積累了豐富的銷售經驗,擁有完備的銷售網絡,良好的運作能力以及一定的資金實力,這些都是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的資源。既然企業自身積累還不夠堅實,缺乏合適的人才和配套的組織體系來開拓國內市場,可以通過獵頭公司挖來富有市場經驗的職業經理人,或者借助外腦,聘請專業的咨詢公司來幫助企業做好規劃。不僅可以為企業少走彎路,節省不必要的浪費,還可以提升企業的整體運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