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膠印機市場調查之一
“今年濰坊市工商局統計,注冊小膠印的廠商有70多家,加上那些地下加工作坊,應該有80多家”。
“濰坊小膠印市場讓那些賺一把就走的商家給毀了”。
“這是持久戰,誰堅持住了,誰就能在這個市場中生存”。
這是記者在走訪濰坊地區小膠印廠商時聽到的感言。的確,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末到2002年底的小膠印機銷售黃金期后,殘酷的價格戰首先在濰坊展開,小膠印機的價格以萬元的速度飛速下跌。利潤在減少,市場在萎縮,這種“成長”的痛楚是一群近年興起的“作坊企業”帶來的。三五個人,幾把工具,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將其從市場購來的廉價零件組裝出好幾臺小膠印機,且價格要比正規生產廠商的設備低萬元甚至幾萬元。
低質低價的小膠印機橫行市場時,一些盲目投資者望著早早罷工的“短命機”后悔莫及,欲哭無淚;一些正規廠商在市場壓力下紛紛妥協降價,質量及服務水平下滑,技術革新停滯不前,萎縮的市場只有依靠進一步的降價來刺激,漸漸步入不歸的循環怪圈。于是,不斷降價的心理暗示以及防不勝防的低價陷阱,使得顧客不得不在小膠印機廠商面前捂緊荷包,被低價牽制得筋疲力盡的企業,也不愿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小膠印機中,市場在疲軟中前行,看不清前面的路。因為這些“攪局”成功的“作坊企業”大多聚集在山東省濰坊地區,業內人士痛惡并疑惑地稱其為“濰坊現象”。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威海印刷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海印機”)董事長谷祖欣應韓國朋友之約在2003年春天寫了這幅字,現在看來卻一語成偈。2003年初,對于中國小膠印機行業,伴隨非典肆虐而來的還有這場意想不到的價格戰,無論是擁有10余年歷史的老廠,還是新進入的小企業,都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中為生存而堅持著。記者在濰坊走訪了眾多廠商后,對濰坊這個小膠印機殘酷的“洗牌”風暴中心,又有了另外一番認識。
永遠的47
不得不承認,在濰坊小膠印機廠商中,幾乎所有企業都曾經或者正在生產與濱田E47機型結構類似的小膠印機,這些在20世紀90年代由日本濱田公司引入中國的小膠印機型,以其適應“小批量,多品種,高質量,交貨快,價格廉”等特點,成為眾多企業從鉛印向膠印過渡的首選印刷機型,特別是從2000年開始,沿海等地區印刷業迅猛發展,許多企業開始通過投資小膠印而迅速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2002年國家出臺的《印刷業管理條例》及《印刷業資格規定》則通過政策拉動,使小膠印機市場持續升溫。濰坊,就是在那段時間里迅速成長起來并成為中國最大的小膠印機生產基地。
濰坊華光精工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光精工”)市場管理部主任張捷對于三四年前的美好時光記憶猶新,“2000年的時候,許多中小印刷廠都是從打字店轉型過來的,在這樣一個產品升級,設備更新的時期,中國小膠印機市場開始迅猛發展,濰坊地區一下子涌出了很多家小膠印機制造企業。”而濰坊正通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通”)副總經理王選權回憶,2001年前后,在濰坊從事小膠印機生產的廠商還不多,成規模的只有四五家,售出的小膠印機在數量上也還很少,但10萬元左右的價格的確讓小膠印機行業成為了暴利行業。由小膠印機配件加工起家的濰坊永成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成”)正是從2000年開始進行整機裝配的,銷售公司總經理孫偉升說:“2000年至2002年,永成的發展非常好,幾乎是每年翻一番。”到現在永成每年向全國銷售1800多臺小膠印機。像永成這樣依靠配件加工起家的企業,在2000年至2003年成功崛起的還有很多,事實上,現在他們已經成為濰坊小膠印機業的主力軍。
但在濰坊人的記憶中,那些讓他們賺足銀兩,迅速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從而立足于小膠印機行業的搖錢樹,是被威海印機總經理谷祖欣認為功過參半的日本濱田E47型小膠印機。由于當時企業和政府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度不夠,47機型被大量廠商測繪仿制,所謂的技術門檻形同虛設,加上此后幾年小膠印機零配件加工的迅速社會化,各個廠商依據市場需要,在原機型的基礎上進行錦上添花式的改進,滿足了中國市場對小膠印機的不同需求,成就了中國印刷機械領域惟一能大規模出口的小膠印機行業。也正是這個原因,47型小膠印機在中國印刷業發展過程中功不可沒,扮演著替代鉛印,向成熟印刷發展的排頭兵角色,從而使小膠印市場成熟期至少提前了3年,為今后印刷業規模的擴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威海印機總經理谷祖欣所說的47機型的“過”正是在“濰坊現象”中凸現出來的。不精確的測繪,粗糙的仿制,特別是有些小膠印機生產企業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終于使47機型在人們印象中成為了質量拙劣的代表,在血雨腥風的價格戰中迅速貶值。據悉,大部分的骨干廠商已逐漸放棄這種“雞肋”機型的生產投入,轉而研發生產“大幅面、多色、重型”的小膠印機;而中型企業也開始重視產品的質量及服務,強化品牌意識,以期消費者恢復對小膠印機的信心。
為什么是濰坊
營口市是中國早期印刷機械的研發生產中心,營口冠華膠印機有限公司研制出中國第一臺小膠印機;威海市擁有威海印機、威海濱田等技術實力較強的印刷機械制造廠商。但當談起中國的小膠印機時,濰坊卻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
沒有印刷機械領域的政策扶持,沒有值得稱道的傳統技術優勢,濰坊與小膠印機之間有著太遠太遠的距離。但無論是從企業數目、產品銷量,還是總產值,濰坊就是中國毫無疑問的“小膠印機之城”。為什么是濰坊?憑什么又是濰坊?
在濰坊市城西有一座規模龐大的市場,紅底白字赫然寫著“印刷器材城”。在這個市場里,各中小印刷機械銷售商銷售著自己生產或代理的產品。當然,除了印刷機械,還經營銷售各種印刷機械的零配件,從按鈕到機組,小膠印機上的每一個部件,濰坊都有專業化的企業生產加工。“現在在濰坊,你可以購買到一整套47機型的零件,而且只需要9000元,連電線、按鈕都不會少。”中日合資營口三鑫印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營口三鑫”)副總經理李梅驚訝于濰坊的零件加工社會化。
事實上,無論是拖拉機還是柴油發動機,濰坊強大的機械加工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正是憑借這種傳統優勢以及低廉的人工成本,濰坊一些民營企業在小膠印機發展之初就替眾多廠商提供外協零件加工,由于對關鍵技術缺乏應有保護措施,為降低成本而逐步擴大外協零件加工,濰坊市外協件加工廠商的加工范圍正是從簡單的墻板鑄件,漸漸發展到關鍵部位的精細零件,再加上測繪仿制及整機裝配能力的成熟,濰坊后來出現的眾多小膠印廠商就這樣一步一步被“培養”出來。
伴隨著小膠印機需求量增加的是供應廠商的大量進入,“自2002年,基本上每年都有20多家新企業進入這個市場”,華光精工市場管理部主任張捷給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數據,但除了廠商數目的增多,更令人驚訝的是單個廠商產量的劇增。濰坊長城印刷機械廠(以下簡稱“長城”)作為濰坊地區最早建立的5家小膠印機生產企業之一,“2002年初,長城的產量基本上是每月百臺的出廠量”,總經理李春華對此毫不回避。
可以想像,小膠印機數量的不斷增加帶動了巨大的配件加工需求,零件加工社會化又進一步降低了這個行業的門檻,必然導致低價競爭。在缺乏有效的市場規范監督的濰坊地區,憑借已經呈現規模化的零件加工優勢,大量“作坊企業”即使缺乏最基本的資金技術條件,采用廉價殘次零件,粗制濫造,低價傾銷,在現在看來卻也恰恰是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水到渠成”的結果。
一位從事小膠印機銷售工作5年的小張對記者舉了這樣一個形象而有趣的例子,“這好比一個烙餅,的確它越攤越大了,但吃的人也在增多,而且人的增加速度比攤烙餅的速度還要快,所以每個人分到的餅越來越薄。”但是每個人分到的餅究竟能有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