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設專項外儲基金獲取海外能源
日前,全國能源工作會議表示:“我國將研究從外匯儲備中提取一定比例設立海外能源勘探開發專項基金,用于支持石油企業獲取海外資源。”。
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近年來快速增長至世界第一,截至2008年底的數據,已達到1.95萬億美元。但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外匯儲備多元化也成了中國所面臨的課題,而該措施的出臺可以說是外匯儲備多元化的一個方向和信號。
“目前的形勢需要國家將外匯儲備進行投資組合,以產生更大的效益,而資源投資則是目前較安全的一個項目。”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崔新生認為,“具體來講,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股權投資的概念,現在也可以利用儲備在國際上進行參股。”但他還表示,該措施具體實施起來會遇到一定的難題。“之前國家從來沒有進行過相關方面的事項,沒有之前的方案或者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而且在具體實施的人員方面也需要嚴格挑選。”
崔新生指出,這項措施將進一步加強國內與國際上的互動,“中國需要進一步參與到世界的能源合作。”據了解,中國企業對海外的資源開發和并購早已進行。以中石化和中石油為例,早在2004年5月,中石化下屬的中原油田勘探局就開始在埃塞俄比亞開展業務。去年10月,中石油則與尼日爾合資建成了津德爾煉廠,這也是尼日爾第一座煉廠,年加工能力100萬噸。
會議就未來3年我國油氣行業發展作出了規劃。其中,提出了2009-2011年的石油和天然氣的明確產量。在石油方面,這3年的目標分別為1.92億噸、1.96億噸和1.98億噸;天然氣方面,產量目標則分別為860億立方米、1050億立方米和1200億立方米。
在明確產量目標的同時,國家還對未來的油氣發展制訂了多項任務并提出了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具體來看,這些任務和措施包括:建設大型的油氣生產基地和煉油基地,完善油氣儲備運輸設施,積極推動石油儲備并開發石油替代燃料,實施積極的能源投資政策,推進能源投資融資體制改革,加快能源法制建設,支持能源國際合作并健全信息統計體系制度。
“在能源大會上提出的目標和措施其實是向外界展示了一個信號:中國將會致力于生產能力的規模化和油氣資源多元化的生產和開發。”崔新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根據規劃,生產能力的規模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穩定東部老油田產量、加快西部油氣區建設步伐,提高海上油氣產量,爭取南方海相天然氣勘探開發再上新臺階。同時,我國油氣行業將進行合理規劃布局,擴大煉油規模。規劃也顯示,在未來3年,我國石油儲備基地的總庫容將會達到4460萬立方米,將進一步加強國家石油儲備能力。
國家之所以這么重視油氣資源的勘探、儲備以及石油替代燃料的開發,是為了應對原油高依存度風險。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上升至51.3%。進口依存度持續增長,油源分布集中,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將會帶來挑戰。另外,1月7日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中顯示,到2010年,國家要新發現約6億噸級油田和6-8千億方級氣田。儲備方面,國家亦有所行動,之前國家發改委就曾明確表示,石油儲備二期工程已規劃完畢,據悉庫容達到2680萬立方米。
崔新生則從此次儲備的時機上分析了這項措施:“現在國際油價已經大幅下跌,幾乎到了谷底,建立石油儲備恰到好處,這么大的儲備量是國家戰略的基本需要,對將來的發展肯定有好處。但是,國家如果儲備的是國內的原油,這就需要與中石化、中石油以及中海油進行相關方面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