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業:正處于“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過程中(1)
記者:前不久兩會的召開,領導們帶頭去做節能降耗,現在國家也在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大力提倡節能、節耗,您能針對造紙行業來談一下您對這方面的看法嗎?
曹振雷:目前,輕工行業的造紙和食品已經列入了國家“十一五”規劃的范圍,對于造紙行業的節能,我們在做林漿紙一體化,號召各個造紙企業自己植樹造林,從綠化開始,把林場作為造紙的第一車間。提倡節約型社會,并要把廢紙回收做好,回收一噸廢紙差不多可以做0.9噸紙,基本上是全部回收再利用。中國在這些發達國家和用紙多的國家里,廢紙的利用率是最高的。因為我們進口很多廢紙,利用率已經超過60%,美國是40%,因為他們砍樹比收廢紙更便宜,他們收廢紙的人工是很貴的。
中國的造紙行業面臨較大的問題是缺乏纖維原料。現在近一半的造紙原材料是通過進口的。曾經在網上有人說,“造紙污染這么嚴重,干脆中國不造紙了,可以買紙。”全世界總共才做三億多噸紙,中國一年需要五千多萬噸,美國用一億噸,中國是第二大消費國,中國買紙上哪去買,這是非常不現實的,要是這樣,最后把紙買的比錢還貴了。
現在我們造紙行業的名聲不是很好,實際上近幾年,污染程度遠遠沒有大家說的那么嚴重,國家還是過高的估計了造紙工業對于污水的貢獻率。因為產業結構的轉變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原來做一噸紙,要用200噸水,現在已經縮到最少用20噸水,已經降到了將近十倍,降到當今世界的先進水平了,再降低已是很難了。
記者:您覺得造紙行業和信息化的關系是怎樣的?信息化對行業發展起著怎樣的作用?
曹振雷:信息化對造紙行業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但不是決定作用,可以說一個企業如果只做信息化,這個企業肯定做不好;但是一個企業要想做好,沒有信息化又是很難的。所以應該辯證地去看這個問題。
信息工業的發展,對造紙行業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推動,以前中國紙張的名聲不太好的原因是,我們可以造出很好的紙,但是做不出來質量非常穩定的紙。自從企業上了QCS(質量控制系統)這個信息化系統以后,我們的紙張質量非常穩定。為提高我們整個行業的競爭能力是個根本的保證。信息化系統,也使得整體管理的效率提高了。
可以說,沒有信息化管理系統和質量管理系統,就沒有現在的造紙工業。很顯然,如果沒有質量控制系統,整個現代造紙廠的效率將會差的很遠。不談現在落后的裝備,就連當時引進比較早的一些先進的裝備,由于信息系統的價格比較貴,很多都沒有在線上,現在看起來這些裝備的成紙率都很低,有很多缺陷,像紅外線檢測的這些產品功能在當時都不太成熟。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的新聞紙,在紙張處理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紙上有一個洞,現在的紙機會自動告訴工作人員這個洞處于這卷紙的具體位置,以便工作人員把有洞的這部分紙很快拿掉。如果工作人員不知道,紙到了印刷機上就會斷,咱們的報紙一小時要印幾十萬份, 4個小時必須把所有的紙印完。這和編輯每期寫稿是一樣的,到截稿日期必須交稿,然后拿去印,我們天亮之前就必須把報紙印完,如果報紙總是斷,那質量就不過關,機器的使用性能也會受到影響。現在的新聞紙之所以這么有競爭力,與這些先進的信息化設備是離不開的。
現在造紙行業里信息化應用的比較多的是ERP管理系統,因為ERP對節省庫存,節省配件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記者:對于您所了解的我國的造紙企業,在信息化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哪些企業?您能簡單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曹振雷:信息化是“九五”期間開始做的,到現在,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九五”期間,我們也開始搞管控一體化,在造紙設備上,我們主要應用的系統是QCS(質量控制系統)、 ECS(信息化管理系統)。近兩年,一般的企業這兩個系統做的都非常好。“九五”起步,“十五”有許多大企業就已經做的非常好了。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前年年底在海南投產的一個外資紙漿廠——APP,是100萬噸的紙漿廠,全自動控制、全信息化處理。比如生產了多少紙漿,來了多少原料,生產庫存怎樣,連續生產多少個小時等,都要每天做成報表,送到銀行,實行實時監控,我覺得他們做的非常好。還有華泰做的也非常好,這兩個系統做起來以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