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副部長:今年將為企業和居民減負5000億元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國內經濟發展仍面臨種種挑戰的時刻,中央財政在支持“三農”、民生等方面有哪些新舉措?財政資金如何分配?……財政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廖曉軍8日就這些問題,接受了新華網等媒體的專訪。
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是個發展中大國,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廖曉軍指出,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均等化。
他說,2009年,中央財政初步安排的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支出將達到28889億元,增加6883.32億元,增長31.3%。其中,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11374.93億元,增加2678.44億元,增長30.8%,占轉移支付總量的47.5%。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安排550億元,增長25.5%,支持逐步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進一步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結合三江源保護等重大生態保護規劃,通過提高轉移支付補助比例的方式,增強禁止開發與限制開發區域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財政保障能力。安排505億元,增加對民族地區、糧食主產區和邊境地區轉移支付。支持化解資源枯竭城市歷史遺留的社會負擔,安排補助經費50億元,增長100%。
近年來,中央財政充分運用多種財稅政策,如增值稅轉型改革、調整和完善出口退稅政策等,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同時,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
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5000億元
實行結構性減稅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著力點。“在2008年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2800億元的基礎上,預計2009年將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5000億元。”廖曉軍說,結構性減稅政策的實施已經并將繼續對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他說,在擴大政府公共投資拉動內需的同時,采取結構性減稅政策,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促進企業擴大投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這是保增長、擴內需的重要著力點。
結構性減稅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全面實施消費型增值稅,減輕企業稅負,促進企業增加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投入。推進成品油稅費改革,公平稅費負擔,促進節能減排。取消和停征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繼續執行2008年已實施的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調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取消和降低部分產品出口關稅、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并改為單邊征收、暫免征收儲蓄存款和證券交易結算資金利息個人所得稅、降低住房交易稅收等一系列稅費減免政策。
7000多億元支持“三農”
廖曉軍說,財政部門堅持把支持“三農”作為預算安排和財政工作的重點,健全農業投入保障機制,突出加強農業基礎,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9年,中央財政擬安排用于“三農”方面的支出7161.4億元,比上年增加1205.9億元,增長20.2%。
一是加大補貼農民力度。安排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四項補貼1230.8億元,增長19.4%。其中,糧食直補安排190億元,增長25.8%;農資綜合補貼安排756億元,增長5.6%;大幅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安排130億元,增長2.25倍,補貼種類由9大類擴大到12大類,覆蓋到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增加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規模,在已實現水稻良種補貼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小麥、玉米等良種補貼范圍,安排154.8億元,增長25.4%。支持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支持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其中安排用于農業生產方面的支出2642.2億元。支持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新的扶貧政策。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穩定現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的基礎上,研究適當提高種植業補貼比例,穩步增加補貼品種。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持加快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進度,強化灌區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沼氣工程投入,再解決600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增加500萬農村沼氣用戶。
三是支持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安排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支出2693.2億元。支持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環境建設,實施農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四是安排主要農產品儲備費用和利息支出576.2億元。
此外,中央財政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和一般性轉移支付大部分也將用于“三農”和民生支出。
(責任編輯:李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