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執法如何變“棉花糖”為殺手锏
Feijiu網資訊平臺 本報訊 深呼吸,閉上你的眼睛,全世界有最清新的氧氣,歌詞中的美好總讓人神往。只是,當你睜開眼睛,依然要面對這個不盡如人意的現實世界。比如常德市環保局在此前的一份摸底調查中,了解到常德這塊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216家粘土磚廠。為了加快大氣污染防治,常德市一年前向全市下發《常德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要求關閉取締全市所有的粘土磚廠。
一年過去,那些從煙囪里張牙舞爪而出的青煙、黑煙或黃煙是否已銷聲匿跡了呢?昨天,常德市環保部門給出的答案是—就目前不完全的統計數據來看,常德市已經有56家磚廠完全關閉。
這顯然不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作為一項政府明令的環保實施方案,本身就意味著公共責任的履行。事實上,在這份“大張旗鼓”的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淘汰關閉粘土磚廠”,不僅“旗幟鮮明”地表明要“在2014年底前,全市淘汰關閉138家粘土磚廠”,而且列出了一長串的責任單位。如今2015年都將過半,卻只有“56家磚廠完全關閉”,實施進度顯然不是當地環保部門言下的“有些不理想”。為什么這些“既是淘汰落后產能的需要,也是環境保護的需要”小磚廠的關停,竟是如此艱難呢?
當地環保部門對此給出了三個原因,可簡單概括為:存在市場需求、政府督促不力、磚廠僥幸心理。這三個原因,當然可以理解為一種真實的存在,但是,作為一項社會公共治理或者說公共承諾,它所依循的邏輯乃是實現和保全社會公共福利。如果因為這三個原因,就讓公共治理目標被擱淺,那就意味著公共利益在逐利資本面前的妥協甚至是凋敝。
如此一來,所謂的環保執法不過是輕飄飄的“棉花糖”,一個得以佐證的事實是,在省人大常委會對2014年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情況暗訪中,竟然遭遇了“舉報自己的企業,磚廠老板‘求關停’”的尷尬。當事人的“自我舉報”,如同一則寓言,讓聞者唏噓不已。
于唏噓不已中,當我們再次打量關停取締磚廠之難時,那個自我舉報的當事人已脫口而出“要是政府的關停取締力度大的話,肯定能夠辦下來”。這又如同一句辛辣諷刺,足以讓實施方案中的“大張旗鼓和旗幟鮮明”無地自容。
無需條分縷析這位當事人的脫口之言,其大意所直指的是加大執法力度,真正把環保執法落實到位,這恐怕要比停留于方案紙面上的“明確主體責任、嚴格監督考核、加強經費保障、加強輿論宣傳”的所謂保障措施要有效得多。事實上,在今年“兩會”的記者見面會上,李克強總理在談及如何能讓環保法“長出牙齒”時,就已給出答案—治理要抓住關鍵,要害就是要嚴格執行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讓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锏。
讓人欣慰的是,當地環保部門對今年完成磚廠全部關停,依然“還是很有信心完成”,并表示“讓政府責任一定履行要到位”,在許以期待的同時,我們更愿看見這項公共治理,在法治的路徑內,能以看得見的正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