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洽會:“進入中國?大門叫成都”
《進入中國?大門叫成都》———報道歐洽會,西班牙一家報紙使用了一個極具煽動性的標題。
從機場到市中心,在歐洽會夾道標語中行進的中國歐盟商會主席楊森,感覺到自己正在跨進這道“門”。同一時間,展場里滿目各國文字,中方企業代表們發現歐洲之“門”觸手可及。
一扇全球化大門,隨著歐洽會的到來,朝著中歐企業雙向開啟。
重新認識,“主角”是中小企業
這是中歐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洽談會,但和所有在成都舉辦過的大型會展活動不同的是:歐洽會謝絕“大腕”,“主角”全是中小企業。
在歐盟,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提供超過7500萬個工作機會。歐盟委員會亞洲事務官員文森特把中小企業稱作“歐盟經濟的主心骨”,認為它們有更強的可持續的發展潛力,但面臨的全球化挑戰也最大。因此需要給予更多扶助,促進它們發揮增長潛力和實現國際化。
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更進一步指出,中小企業創新空間比跨國企業大,合作方式可以更加多樣化。中歐中小企業聯姻一定會生出漂亮的“孩子”。
抵蓉后,歐盟企業已展開多項考察商洽。志在必得的意大利企業預訂下會后推介專場,沒取得參會資格的百名英國企業家自己組成了觀摩團。
相形之下,中方企業的信心稍顯不足。不少企業“謙虛”地表示此行只為學習、探路,特別是從未開展對外經貿交往的中小企業更是擔心:和老外做生意,我們夠格嗎?
江蘇省經貿官員認為中小企業不應妄自菲薄,歐洲商人喜歡的許多冷門小商品———比如天平砝碼、殺豬鐵鉤,恰是中小企業的長項。
省商務廳有關負責人也指出,其實中小企業更容易以配套身份成為全球產業鏈中的一環,借力獲得更迅速的成長。
關注“橋頭堡”,產業轉移空間很大
“我第一次來成都,這里和北京一樣高樓林立、交通發達,我買了許多感興趣的商品。”不過,最讓法國燃氣熱能設備制造商讓路易·萊爾感興趣的,還是四川豐富的天然氣資源。
豐富資源、巨大市場,以及包含“荷航每周三班直航”等元素的投資環境,都對歐盟企業構成巨大吸引力。
新近的政策走向成為推手。中國對歐盟貿易順差在歐盟各國積累了相當壓力,歐盟委員會日前出臺的對華貿易新政在謀求貿易平衡上著墨頗多。歐盟委員會市場準入與出口貿易司司長皮埃爾在成都一再強調,歐盟是開放的,中國也要相應地擴大開放。
這就意味著,歐盟企業特別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需要向中國市場銷售更多的商品,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
歐盟對華貿易新政與中國西部大開發政策疊加的結果,是四川以“橋頭堡”姿態獲得空前關注。對首次在亞洲各國首都以外舉行的歐洽會,歐洽會德國聯絡員基特勒說:“歐洲小型企業不遠千里來成都并不容易,不過他們知道中國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他們必須到這兒來。”
成都這幾天頻頻向歐盟客人展示它剛剛建成的歐盟工業園,承接產業轉移是它的主要目的之一。
投資專家認為,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是我省鼓勵發展的優勢產業,恰恰是歐盟發展飽和的產業,直接從歐盟承接產業轉移的空間很大。
原本在我國沿海發展的歐盟企業也在尋找新基地。剛把主要工廠由閩遷川的法國制鞋商赫曼德絲斷言,5年后成都制鞋業將是廣東、浙江等省的強勁對手。
統一規則,適應后續發展新形勢
本次歐洽會限定了8大行業:農產品加工、旅游、醫療衛生、環保、機械和建筑設備、工程輔助加工行業、信息產業、電子元器件。據說,這個劃分讓紡織服裝等傳統外貿企業“很失落”。
主辦方認為,這樣的界定,更適應當前技術對接和產業后續發展的新形勢。許多中國報名企業被拒,都緣于產品市場空間小,或者單純希望做出口貿易和吸引歐方投資等。
“過去只是貿易合作,這次我們希望提升到技術合作層面。”國內大型展會“常客”成都固特機械公司表示。成都菲斯特科技公司則考慮,到境外設立研發測試中心和營銷中心。
對生產酒瓶模具的成都新志實業來說,全國前5位的市場占有率佐證了其一流的工藝水平,但與歐盟方面一接觸,才發現自己差距明顯。“從表面看是技術的差距,深層次原因卻是人才的差距。”他們的目標是從歐盟引進專業人才。
10分鐘商定領域、10分鐘交流意見、5分鐘確定后續聯絡方式———這是主辦方在培訓中方參會企業時介紹的洽談技巧。歐盟貿易官員和商會人士提醒川企,與歐盟做生意還要熟悉市場準入、質量標準體系、環保、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規則。同時他們希望,中方各地在對歐合作時要統一規則,避免政策混亂與不連貫。
文化交流被認為是增進商務合作的有效手段。周末登場的歐洲風情節,將是歐盟25國在中國內地最全面的一次文化展示。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