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產業有條件實現加速發展
“十年前留學生是想著怎樣留在美國,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想的是怎樣回來發展。”記者3月30日見到段江時,他直言不諱地說。
這位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博士生早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五年前赴美留學。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核反應堆。他從美國飛向北京,參加3月28日開幕的第九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
在這里,有他心中的事業———核電,有他心儀的公司———西屋電氣,阿海琺等核電巨頭,他希望能成為其中一員,成為中外“核電領域合作交流的橋梁”。
他深信,“核電的未來在中國”。
宏偉的目標:4000萬千瓦
是的,段江的判斷沒有錯。
就在上個月剛剛通過的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了“積極發展核電”的戰略,而此前的“十五”規劃的提法是“適度發展核電”。
從“適度”到“積極”這兩字之別,中國核學會秘書長傅滿昌的解讀是“中國核電產業迎來一個加速發展的歷史機遇”。
按照“十一五”規劃,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要達到4000萬千瓦,占當年全國電力裝機總容量10億千瓦的4%。
而目前中國僅有9臺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即使加上今明兩年投入運行的兩臺機組,中國核電裝機容量也只有870萬千瓦,約占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的1.7%。
要達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的遠景目標,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認為,這就意味著從現在起,15年之內至少要有30臺百萬千瓦級機組建成,20臺百萬千瓦級機組開工。
舉國上下有共識
電力翻一番,核電翻兩番多。的確,這是擺在核電工作者面前的艱巨任務。
其中的關鍵是積極發展核電已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
從怕核電落戶到求核電安家,公眾、地方政府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
回想秦山核電站建造之初,海鹽公眾對核電站到底安全不安全這個問題有所爭論時,有一位干部曾說,“這要看發電十年以后”。
秦山核電站一期并網發電十多年來,浙江省嘉興市衛生、婦幼保健部門同步進行了一項《中美合作預防神經管畸形項目》的研究,經過1991~2000年十年長期跟蹤,監測數據表明,海鹽縣嬰兒平均出生畸形率為7.2‰(1991~1995年)到6.67‰(1996~2000年),而海鹽所在的嘉興市全市同期的嬰兒平均發生畸形率為7.92‰,也就是說,處在核電站周圍的海鹽縣的嬰兒平均發生畸形率還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生殖細胞是對環境最敏感的細胞。據分析測算,同規模的煤電產生的輻照劑量雖然不是當地居民受到“天然本底”劑量的1/50,但已遠高于核電站對當地居民產生的輻照劑量。
核電作為一種技術成熟、可大規模利用的清潔能源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地方政府的共識。
據了解,我國目前已有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江蘇田灣三大核電基地。
遼寧、山東、福建、四川、湖北、江西、河北等地也紛紛希望早日上馬核電項目。
為自主化而合作
廣東陽江、浙江三門的一期工程共4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已被國家批準列為“十五”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之一。
該項目將引進世界上技術先進可靠的第三代壓水堆技術,并由國家統一組織國內有關力量進行消化吸收、發展和創新,從而實現我國第三代核電站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和自主運營的目標。
自主開發并不意味著起步研究從牛頓定律開始。通過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借鑒吸收國際經驗和先進技術是我國的重要選擇。中國在加快核電站建設過程中,需要實際的外國合作伙伴。
法國核電巨頭阿?,m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陳亞芹女士早年曾在蘇州熱工所工作數年,熟知中國政府政策。在核工展上,她反復表達了“為中國核電自主化而進行全面的技術轉讓”的決心,她一再聲稱阿?,m是惟一一家從一開始就承諾技術轉讓的核島供應商,15年來,阿?,m每簽訂一個合同都伴有新的技術轉讓和自主化計劃。阿?,m與中廣核、東方電氣、上海自動化儀表廠、良工閥門廠、四川化工機械廠等都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與阿海琺爭奪三門和陽江項目的強勁對手———西屋公司在展會上,提出了“共同分享,共同成長,共同創新”的愿景,稱其共同目標是“協助中國實現核電自主化”。西屋不忘提醒公眾,西屋公司一直被公認為是開發、商業化和出口核電站技術方面的世界領導者。自1955年起,西屋公司一直積極與很多國家分享核電技術并提升他們的國產化能力。法國、日本和韓國核電項目正是西屋及其聯隊成員成功進行技術轉讓和培訓的結果。
從阿海琺和西屋電氣近期的表態來看,國際核電巨頭對中國核電“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方針有了深刻認識。
強大的國產化制造實力
中國核電的快速發展不可能靠買技術來實現。
秦山一期、二期和出口巴基斯坦核電站的成功運行,證明我國具備自主設計大型核電站的能力。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及成功營運證明我國在自主建設、自主營運方面有新的突破。在設備國產化方面,秦山二期的設備國產化率將由1、2號機組的55%提高到3、4號機組的70%。
目前,國內獲得核安全局頒發的核承壓設備制造許可證的企業大約有三四十家。其中,除哈電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上海電氣電站集團三大集團在核電設備制造行業影響較大外,其余多數為中小企業。這說明,大中小型企業都有可能進入核電產業鏈。
說到國產設備制造能力,我想起了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們哈電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等三大動力的年產量約為100萬~300萬千瓦,而當時世界最大動力設備制造商GE公司年產量是1100萬千瓦,西屋公司約為700萬千瓦。彈指一揮間,20年過去了,我們三大動力年產量均一舉突破2000萬千瓦,制造能力大大提高,一舉進入世界前列。